- · 《自然科学史研究》栏目[05/29]
- · 《自然科学史研究》数据[05/29]
- · 《自然科学史研究》收稿[05/29]
- · 《自然科学史研究》投稿[05/29]
- · 《自然科学史研究》征稿[05/29]
- · 《自然科学史研究》刊物[05/29]
科学保护眼睛,别与自然规律硬拗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然而,很多人并没意识到这一点,以为熬夜多刷会儿手机没关系,结果就是以眼睛受损为沉重代价。这样的原理其实在近视的产生中已经很清楚。 过度用眼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然而,很多人并没意识到这一点,以为熬夜多刷会儿手机没关系,结果就是以眼睛受损为沉重代价。这样的原理其实在近视的产生中已经很清楚。
过度用眼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尤其是年轻人,熬夜成为常态。夜晚不休息,结果是眼干、视野模糊,时间一长,先是视力下降,最终可能导致眼球破损,有视网膜脱落风险。
人的大脑内有一个调控昼夜节律的主时钟——一组神经元(神经细胞),由约2万个神经元组成,称为视交叉上(神经)核(SCN),位于大脑的下丘脑部分。它对眼睛传来的光线进行判断,并随时告知人是处于一天中的什么时候。
也就是说,受工作性质和现代生活方式影响的年轻人,每天基本都在室内,无法长时间接触自然光,这本就对视力保护和身体健康不利,如果晚上再长时间看手机和电脑屏幕的暗光,必然对眼睛造成更大伤害。从这个角度来说,也实在没有必要违背自然规律晚睡和长时间晚上玩手机。该关机就关机,该睡觉就睡觉。
人的很多生理功能受昼夜节律调节,如睡眠、吃饭、体温、激素释放和免疫力。昼夜节律不只是调节褪黑素的分泌,而且会控制多种激素的分泌以影响和调控正常的生理功能,其中另一种重要的激素是甲状腺激素,对视锥细胞的发育和功能有重要的影响。长时间在黑暗中使用智能手机,手机发出的强光和色彩会刺激眼睛内的昼夜节律感受器,并因此阻碍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对甲状腺激素的吸收和利用,使视锥细胞受到伤害。
人的每只眼球视网膜上约有600-700万的视锥细胞,大多分布在视网膜黄斑处,周围逐渐减少。视锥细胞主要负责颜色识别,并且在相对较亮的光照下更能发挥作用。视锥细胞受损,视力必然下降。
这样的情况在关灯后更严重。在夜晚无其他光源的情况下刷手机,人的瞳孔会自然放大,以便让更多光线进入眼睛的黄斑区,手机等电子产品发出的光线和彩色,与黑暗环境对比强烈,容易损害黄斑。
自然光线可以保护眼睛,避免或延缓近视。因此,要防止近视,儿童每天需要在至少1万勒克斯(Lux)的光线水平下待上约3个小时。而即便灯光通明的室内,也只大概有500勒克斯的光线。人类发明电力后,无论是白炽灯、荧光灯,还是LED灯所发出的光,都不如自然光线那么让人舒适。这也提出了预防近视的一个最重要的策略:每天接触一定时间的户外阳光。
本文转自:光明网
近日,山东济南一名90后女生总感觉眼前有东西飞,于是前往医院进行就诊,经检查是视网膜出现裂孔,并且还伴随着眼部血管出现破裂。经过问诊得知,这名女生连续两天白天工作,晚上又通宵追剧,长时间过度用眼引起眼球破损。
文章来源:《自然科学史研究》 网址: http://www.zrkxzzs.cn/zonghexinwen/2022/0810/1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