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泉州湾宋代古船——“中国自然科学史上最重要

来源:自然科学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12-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来源:泉州晚报 台海网12月3日讯 据泉州网报道“1974年,后渚港发掘出土宋代古船,这不仅在当时造成海内外轰动,更成为今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申遗的重要实

来源:泉州晚报

台海网12月3日讯 据泉州网报道“1974年,后渚港发掘出土宋代古船,这不仅在当时造成海内外轰动,更成为今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申遗的重要实物印证。”40多年过去了,在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原主任陈鹏鹏眼里,与古船有关的故事,仍不断更新、未完待续——这是中国首次大型海湾考古发掘工程,被列为当年中国十大考古重大发现,被誉为“中国自然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由此衍生国内首个古船专题馆和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在此基础上,上世纪八十年代,泉州考古界进行全国首次水下考古研究。

陈鹏鹏是泉州湾宋代古船发掘见证者之一 (吴嘉晓 摄)

水密隔舱技术领先西方国家数百年

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庄为玑,在家乡泉州长期进行泉州港考古研究。40年后,他根据民间传闻,揭开沉睡700多年的后渚港宋代古船面纱。

如今,我们依然能够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考古简报、发掘报告、研究论文中,还原那些重大而有趣的细节。

1973年,庄为玑听说,后渚港渔民在海滩上捡到潮湿的木头,点火而不燃。在现场调查时,他在一条水沟旁找到很多裸露的木板,结合附近石条砌成的古码头,以及周边发掘出的宋代陶瓷器,他判断此处很可能有古船。

1974年6月,中国首次大型海湾考古发掘工程启动,发掘工作持续到当年8月。包括庄为玑在内,一批来自福建省博物馆、厦门大学的专家学者,带领泉州文物部门,共同开展考古发掘。此外,泉州中学校际历史和化学教研组、泉州造船厂、搬运公司、海运公司等均派人现场支援。

清理完数米深的堆积层,一艘庞大的古船露出真容——残长24.2米、残宽9.15米,有13个水密隔舱,载重量200多吨,除船体上部结构损坏无存,船首残存部分结构,船身中部底板、舷侧板和水密隔舱壁、桅座、船龙骨等较好保存。

古船出土遗物丰富,有香料木、药物、木牌(签)、铜钱、陶瓷器、竹木藤器等。专家根据古船的造型结构、出土遗物、船体周围的海泥堆积层,结合文献分析,推断这是南宋末年的远洋货船。从出土异域香料、药物等判断,这应是一艘满载着货物回泉州港的沉船。

1975年3月,《人民日报》以《泉州湾发掘出一艘宋代木造海船》为题刊发报道。消息引起轰动——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由海外返航并已出土的唯一一艘古代远洋海船;采用的水密隔舱技术,领先西方国家数百年。

泉州湾古船陈列馆内的古船 (陈起拓 摄)

开设国内同领域 首个专题馆和研究会

考古发掘期间,庄为玑带着学生们现场观摩。人群中,就有他的泉州同乡、大二学生陈鹏鹏。这也让年轻的陈鹏鹏,成为这场考古发掘的见证者之一。

古船经过发掘、绘图、编号、拆运、复原,不仅从海滩“搬了家”,还被一顶巨大的帐篷罩住,考古人员仔细地为它杀虫、喷水,帮助船板析出盐分,再进行逐步脱水。陈鹏鹏说,“这些工作一直持续到1979年。古船太老了,不经过脱盐,或者脱水过快,都可能造成损害。”

陈鹏鹏毕业后,进入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工作,参与古船发掘报告的资料整理、图片拍摄。他先后担任海交馆副馆长、成为古船馆馆长,也曾任泉州考古队队长等。

1979年,位于开元寺的古船陈列馆开馆,同期开放的还有外销陶瓷、宗教石刻两个专题馆,均为国内同领域的首个专题馆。同年,泉州湾宋代海船科学讨论会在泉州举办。来自国内11个省、57个单位的专家学者,分享古船研究成果、探讨古船性质、判断航向航线、分析沉没原因、鉴定出土遗物。此后,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成立,这是国内最早成立的相关领域研究会,《海交史研究》期刊同步创立。

“古船出土后,保护研究工作同步推进。泉州设立古船保护实验室,陈允敦、金珍君等文保专家在此研究保护方案。”陈鹏鹏介绍。

石湖港水域开展 国内首次水下考古

泉州湾宋代古船重见天日,它向世人展示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过往、宋元泉州“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引起国际关注,更对今后的水下考古产生深远影响——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外国交流往来的海上通道,辉煌之下也有苦难和意外,那些在惊涛骇浪里折戟沉沙的船只和物品,被誉为见证历史的“时间胶囊”,亟待人们探索发现。

文章来源:《自然科学史研究》 网址: http://www.zrkxzzs.cn/zonghexinwen/2021/1207/1503.html



上一篇:东京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宝石,地球的奇迹”
下一篇:中学教师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既是一件喜事

自然科学史研究投稿 | 自然科学史研究编辑部| 自然科学史研究版面费 | 自然科学史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科学史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科学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