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然科学史研究》栏目[05/29]
- · 《自然科学史研究》数据[05/29]
- · 《自然科学史研究》收稿[05/29]
- · 《自然科学史研究》投稿[05/29]
- · 《自然科学史研究》征稿[05/29]
- · 《自然科学史研究》刊物[05/29]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一个简单物理实验,却得到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科学的终结是神学”这句话。乍一看,似乎还可以,甚至可能说得通,因为一些著名的科学家晚年将注意力转向了神学,例如牛顿。 事实上,由于年幼时就发现了
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科学的终结是神学”这句话。乍一看,似乎还可以,甚至可能说得通,因为一些著名的科学家晚年将注意力转向了神学,例如牛顿。
事实上,由于年幼时就发现了三大定律,牛顿几乎不相信上帝,甚至经常与哈雷彗星的发现者埃德蒙·哈雷争论上帝是否存在。 一天,哈雷请牛顿到他家做客。进入房间后,牛顿发现哈雷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个漂亮的太阳系模型。这让对天体运动非常感兴趣的牛顿立刻爱上了它。 玩了一会儿,牛顿问哈雷:“这个精美的模型是谁制作的?”哈雷想了想,回答道:“不是任何人制造的。” 牛顿对这个回答感到非常惊讶:“它不是人类制造的,它是怎么来的?” “它自然存在,”哈佛平静地回答。 “这怎么可能?”牛顿立即反驳道:“这么漂亮的模型一定出自能工巧匠之手,不可能自然成型。” 听到牛顿的话,哈雷奇怪的说道:“这个模型没有真正的太阳系那么精致。既然你认为它不可能是自然形成的,为什么要相信真正的太阳系是自然存在的,而不是由更先进的智慧创造出来的。麻布?” 由于这次谈话,牛顿开始怀疑他之前和晚年所研究的东西,于是提出了“切线力”的概念,认为上帝是宇宙运动的第一动力。 不仅是牛顿,爱因斯坦其实也是信神的,而且他所信的神与牛顿所信的神有着根本的不同。 爱因斯坦所信奉的上帝是“雪宾社之神”,即“自然”本身,也可以说是宇宙的一切规律和规律,而不是拟人化的上帝。 事实上,与大多数人的想法不同,科学并不关心谁创造了整个世界。它只关心整个世界的法律。从本质上讲,它只是人类认识和探索世界的工具。 既然是工具,就不能神化,科学自始至终都处于推翻和重塑的过程中。如果你认为科学一定是正确的和真实的,认为科学以外的一切都是糟粕和迷信,那你就会陷入其中。在对“科学宗教”的误解中。 需要注意的是,科学也不是万能的。目前,科学界有很多问题一直困扰着科学家,比如双缝干涉实验,被评为世界十大经典物理实验之一。 这个实验给了人类一个奇怪的实验结果,甚至怀疑宇宙。它完美地展示了量子力学中的两个“形而上学”概念——测量和叠加态。之所以做这个实验,主要是因为科学家想弄清楚一个问题——光是粒子还是波。 在正式发言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个问题。如果颗粒是弹珠,波浪是水波,那么在板上打开两条平行的接缝,从接缝处冲出弹珠。我们在探测器屏幕上看到的图像应该如上图所示。 如果水波穿过板上的两个缝隙,那么我们可以在检测屏幕上看到上图。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是因为穿过一条缝隙的涟漪,恰好在另一条缝隙的涟漪顶端。科学家称之为“干扰现象”。 事实上,光是波还是粒子一直是物理学争论的核心。整个18世纪,“涨落理论”在牛顿的压制下一直处于黑暗之中,但转折点发生在19世纪初。 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进行了双缝实验。他在一块板上开了两条平行的狭缝,然后用发散的光照亮它们。 按照正常的思路,如果光以粒子的形式存在,应该有两束光穿过缝隙,探测屏上应该显示两束光,但实际探测上会出现一串亮光屏幕。条纹和微弱条纹的图案。 要知道干涉衍射的图案是波的独特性质,因此托马斯·杨的实验结果使“波理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启发。 事实上,这个地方并没有什么异常。这只是一个普通的物理实验,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颠覆了所有人的认知。 这一次,科学家不是用发散的光照亮双缝,而是让光子一个一个地穿过狭缝,就像上一篇文章中的大理石穿过狭缝一样。此时,检测器屏幕上应出现两个光点。 但现实却出人意料,因为即使光子一一穿过缝隙,探测屏上仍会出现明暗干涉条纹。文章来源:《自然科学史研究》 网址: http://www.zrkxzzs.cn/zonghexinwen/2021/0818/1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