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然科学史研究》栏目[05/29]
- · 《自然科学史研究》数据[05/29]
- · 《自然科学史研究》收稿[05/29]
- · 《自然科学史研究》投稿[05/29]
- · 《自然科学史研究》征稿[05/29]
- · 《自然科学史研究》刊物[05/29]
新店古城遗址公园:人居自然融为一体 共建共享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闽越文化展示馆内场景。记者 叶义斌 摄 福州日报记者 林奕婷 在古城村这个地方,考古队通过九次发掘,唤醒了在地下沉睡两千多年的新店古城。几段夯土筑起的古城墙,出土的数千
闽越文化展示馆内场景。记者 叶义斌 摄
福州日报记者 林奕婷
在古城村这个地方,考古队通过九次发掘,唤醒了在地下沉睡两千多年的新店古城。几段夯土筑起的古城墙,出土的数千瓦片和陶片,都在述说着历史——这就是闽越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福州的建城史一下追溯到了2200年前的战国时期。
随着新店古城遗址公园一期工程顺利完工,地下的古城翻转到了地上,带着人们的向往和期许,古城遗址所承载的闽越文化被重新注入时代新元素,人们在此赏自然风光、享人文景致。闽越文化发源地重现风采,成为福州文旅新枢纽、文化大矩阵。
建设与保护齐头并进
新店古城遗址紧连古城村,遗址还有一些未经发掘的区域,遗址公园该怎么建?
为了充分保护利用古城遗址的历史文化资源,市委宣传部组建了古城办,综合协调组、考古组、征迁组、建设组、顾问专家组的成立让遗址公园的建设工作迅速铺开。
“一般而言,一个新项目的推进是先建设,建设完成了才考虑运营。在新店古城遗址公园的建设中,我们创新实施嵌入式工作法,统筹推进保护、考古、规划、征迁、建设、展示、运营等七个工作环节,让公园建设具有前瞻性和可持续性。”古城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地下遗址所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公园建成的基础,因此对遗址的保护是规划中首要考虑的问题。“在新店古城遗址公园的建造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柱子不落地',将地基打在远处。会对地层造成扰动的工作,例如栽种树木,都会请考古队先行钻探,以确保不破坏遗址。”严龙华说,他所在的团队负责遗址公园规划的实施,每一项工程的推进都以遗址保护为前提。
划定范围后,新店镇带领着当地群众和村集体积极配合古城遗址保护和利用工作,与此同时,展示与运营的工作也同步开展。“在规划编制时,我们就已经在与宣传部门沟通,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布置闽风越韵展示馆,因为新店古城遗址还有许多发掘工作尚未展开,所以我们建议将福州两千多年的历史串连成故事展现。”负责古城遗址保护规划编制的陈亮说。
“规划与展示、考古、保护等各部门集思广益的做法在遗址公园的建设中并不少见,除了汇集专家学者的意见,与群众、村镇干部的磋商沟通也成为常态化的工作模式。”古城办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完成的是遗址公园的一期项目,后续还将按照规划,分批进行保护、开发和建设,形成完整大规模的城市公园。在此期间,前期已完工部分的运营管理和后期的保护治理将会同步开展,为大规模的遗址保护开发探索出新店模式。”
闽越文化展示馆展出考古发现。记者 叶义斌 摄
古今文化相互碰撞
在建设过程中,公园建设者们大量参考了当今时代的大众审美,努力让文化走入生活,让闽越文化与当今文化审美产生共鸣。
哔哩哔哩将要落户古城遗址,创建国创线下体验空间的消息让人振奋。作为头部视频网站,哔哩哔哩拥有大量年轻用户,他们充满创意,热爱传统文化。古城遗址与哔哩哔哩的碰撞变得尤为奇妙,让人期待。
除了B站将打造的国风动漫馆,闽风越韵展示馆、闽都食俗体验馆、源流书馆、非遗传习所、文创馆等迷你博物馆都将见证一批文化项目的落地。丰富多样的文化形态在展示闽越文化的演变之外,还将展示当今福州人的生活方式。
或许闽越文化的回响从未断绝,只需要拂去尘埃,就可以听见传统韵律在每一个人血脉里的跳动,正如不曾止息的历史一样,随着人类的繁衍而流传。
此外,遗址公园里还设置了原汁原味的考古棚,等待游客领略遗址的无声絮语,想象泥土沟壑间埋藏着千年前的步履与溪流。
无论是遗址公园的景观设置还是承载其中的文化活动,都是为了让历史与现代交融。闽越文化给今人以寄托和灵感,今人也将给闽越文化以源源不断的活力和生机。基于此,文化讲坛、非遗传习、文创研学等活动矩阵让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扬成为今人的一种生活选择。
遗址公园外,是森林公园、儿童公园和动物园。随着遗址公园的加入,晋安区北部的四园联动拓展了历史维度,即将成型的福州文旅新枢纽也将以更强的动力驱动城市建设活力,丰富市民的文化选择、提高生活品质。
文章来源:《自然科学史研究》 网址: http://www.zrkxzzs.cn/zonghexinwen/2021/0217/1109.html
自然科学史研究投稿 | 自然科学史研究编辑部| 自然科学史研究版面费 | 自然科学史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科学史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科学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