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然科学史研究》栏目[05/29]
- · 《自然科学史研究》数据[05/29]
- · 《自然科学史研究》收稿[05/29]
- · 《自然科学史研究》投稿[05/29]
- · 《自然科学史研究》征稿[05/29]
- · 《自然科学史研究》刊物[05/29]
何谓形而上学,它与哲学、自然科学三者关系是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有人提出,如何来通俗解释形而上学这个问题。看起来这是一个很高端与我们普通吃瓜群众无关的事情,但真正把它说清楚了,实际上是我们吃瓜群众天天遇到的一个很接地气的问题。
有人提出,如何来通俗解释形而上学这个问题。看起来这是一个很高端与我们普通吃瓜群众无关的事情,但真正把它说清楚了,实际上是我们吃瓜群众天天遇到的一个很接地气的问题。我不一定能够说得清楚,但愿意抛砖引玉,与大家一起来讨论。
我们从哲学开始,说说什么是哲学?
所谓哲学就是讲大道理的学问,是研究这个世界最一般理论的社会科学。什么叫做一般理论呢?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比如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发展的,因此我们看待任何事物都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任何事物都有量变和质变的过程,量变是相对缓慢积累过程,质变是到了临界点突然由现存事物变成新的事物,是事物性质的改变。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人类一出生,就开始“发展”和“量变”,我们不能从他小时候还是个娃娃,什么都不懂,就认为他一直都不懂,要相信随着他的成长,他今后有可能做出大事,当然也可能是个庸人,这就是发展的眼光;人一出生就开始慢慢长大,变成熟,然后变老,这个过程都是量变,但到了最后那一刻,终究死去,这就是质变。
人从没有,到受精卵结合成人,完成了一次质变;又从人变成了尸体,最终灰飞烟灭成为宇宙元素,这又是一次质变。这两次质变,都是从一个旧事物,变成了一个新事物。所谓新旧,别理解为“新的”和“旧的”,而是过去和未来不同的事物,在哲学中,过去就是旧事物,未来就是新事物。
万变不离其宗,这种哲学“大道理”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
所谓“皆准”,就是任何事物发展都有这样的过程。这就是人类先哲们经过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得到世界最一般的规律。这个规律可以武装人们的头脑,成为我们的世界观,也就是对世界总的看法,然后根据这种世界观,去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所以哲学又是方法论。
我前面说的发展的眼光、量变质变等哲学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哲学观点除了唯物主义,还有唯心主义,还有二元论,但实质上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类别。
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看待意识问题,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不能改变物质世界,但可以反作用于物质世界,物质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意识是依赖物质而存在的;而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占主导地位,意识可以改变一切,意识不依赖与物质存在,没有意识到的物质就不存在。
因此有什么样的哲学世界观,对世界的看法就不一样。
不同的世界观,导致自己工作生活的方法就不一样。这就是有些人信神鬼,有些人是无神论的根本原因。当然只有得到哲学系统训练的人,才能够有坚定的世界观。而事实上,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并没有受到系统的哲学训练,因此世界观并不是很坚定的,是游离于唯物论和唯心论之间摇摆不定的。
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但不是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科学研究的是具体事物的特殊运行规律,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在研究自然科学时,可以用哲学方法来指导,比如前面说的发展眼光、量变质变理论,但不能够代替具体的方法,比如用显微镜看清微观世界,用望远镜开到百亿光年。
有人混淆了这个概念,老用哲学来解释具体事物,甚至搬出千年古人的某句话,就认为古人早就洞悉了具体科学的特殊规律,现在科学研究只是进一步证明了古人的道理,这就是本末倒置、形而上学了。
世界对“形而上学”定义本身也还有争议。
形而上学属于哲学范畴,这个是没有争议的,形而上学的老祖宗是亚里士多德。但形而上学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哲学,还是用有争议的。
西方哲学认为,形而上学是唯心论的基础,主要研究的是超自然界本原、灵魂是否存在、自由意志、因果关系等问题。因此,一般认为,形而上学是把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或者无法证实其存在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是一种脱离实际的抽象。
形而上学的主要分支有:本体论、认识论、古代宇宙论、玄学等。所谓玄学就是用非科学的想象来臆测生命起源、进化和本质、生命与宇宙、终极与实在之间的关系。所谓“天人合一”就是探讨这种问题的典型。
文章来源:《自然科学史研究》 网址: http://www.zrkxzzs.cn/zonghexinwen/2020/0912/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