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然科学史研究》栏目[05/29]
- · 《自然科学史研究》数据[05/29]
- · 《自然科学史研究》收稿[05/29]
- · 《自然科学史研究》投稿[05/29]
- · 《自然科学史研究》征稿[05/29]
- · 《自然科学史研究》刊物[05/29]
高世名谈「科学与艺术」:科艺融合要创造出「无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融合是近年来大家很关注的问题。其实早在1924年,蔡元培就对这个问题发表过观点。那年以林风眠、林文铮、刘既漂为首的一群旅欧留学生在法国的斯特拉斯堡策划了
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融合是近年来大家很关注的问题。其实早在1924年,蔡元培就对这个问题发表过观点。那年以林风眠、林文铮、刘既漂为首的一群旅欧留学生在法国的斯特拉斯堡策划了一个大型的中国艺术展,那是中国在海外的第一个大型展览。蔡元培是这个展览的发起人之一。
蔡元培先生为1924年中国古代和现代艺术展览会所写的序言
在展览的画册和招待会上,蔡元培发表了他倡导的「两种融合」,第一个是美术上的中国风和欧洲风之间的中西融合,第二个就是科学和艺术的融合。
他在讲演中明确指出:「有人质疑科学家与美术家是不相容的,从科学方面看,觉得美术家太自由,不免少明确的思想,从美术方面看,觉得科学家太枯燥,不免少活泼的精神。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爱真爱美的性质,是人人都有的。虽平日的工作,有偏于真或偏于美的倾向;而研究美术的人,决不嫌弃科学的生活,专攻科学的人,也必不肯尽弃美术的享用。文化史上,科学与美术,总是同时发展。美术家得科学家的助力,技术愈能进步;科学家得美术家的助力,研究愈增兴趣。」
1928年,蔡元培在西子湖畔罗苑建立了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
当时这个中国艺术大展,就是由我国旅欧学科学和美术的留学生们共同完成的。这是我们目前看到的,中国在「科艺融合」方面的最早的文献,是蔡元培讲的。蔡元培就是在这个时候认识了以林风眠为代表的这个年轻的艺术群体。4年以后,蔡元培选中了这个艺术群体,在西子湖畔建立了国立艺术院(中国美院的前身)。
「1924年这个中国美术大展,可以说是中国美院的前历史」,高世名说,「在中国美院的历史上,从一开始就有两个融合的观念,一个是中西艺术的融合,一个是科学与艺术的融合。」
▌达·芬奇是科艺融合的典型代表
在高世名看来,现在谈论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可以讲得很长远,也可以讲得很当下。从长远来讲,在西方艺术史上有一个典范的人物,在他身上对求真的探索和对美的表现是完全一致的,他就是达芬奇,一个完美的通才。通才是没有界限的,对达·芬奇来说谈不上跨界或者跨学科,对他来说这些知识都是统一的。然而到了近代之后,逐渐开始学科分离,知识系统越来越分裂,人越来越专家化,知识越来越专门化。
「在19世纪,狄尔泰、李凯尔特他们几代人就已经非常痛惜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分裂,艺术与科学的分离。达·芬奇的《比较论》里,对世界的美学表现和对世界原理性探索是那么自然地联系在一起,是统一的。他本人对植物学、解剖学、空气动力学都有研究,琢磨过山洪爆发,设计过大量工程器械,绘画在他那里是一种自然世界的图像学,是他探究自然的一种路径。」在高世名眼里,达·芬奇就是科艺融合或者说超越科艺藩篱的典型代表。
达芬奇手稿
17世纪开始,自然科学开始狂飚突进,艺术也逐渐偏向另外一极,彼此间的联系不再那么紧密。18世纪之后,自然科学让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确定清晰,许多人认为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世界的诗意和神秘性渐渐消散,但是高世名并不那么认为。无数古典诗人以月亮为题抒发情怀,现代人发现月球表面都是环形山,是那么的荒芜,古典的诗意荡然无存。但是,在博尔赫斯的诗中,月亮却超越了古典意向,出现了一种面向孤寒和荒芜的浪漫,月亮的背面一定很冷,一种新的诗意出现了。
高世名认为,自然科学的发现,终结了世界的神秘性和诗意的论断很难成立,在他看来一定会伴随着新的诗意和新的美学产生。「我觉得这也是一个艺术史的事实,这就是为什么20世纪早期的未来主义者们讴歌机器,讴歌城市化和机器大生产所构造起来的新世界。」
▌新媒体艺术是科艺融合最重要的实践领域
从当下来讲,大家比较关心的其实是艺术与科技之间的交汇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分离,艺术与科学的分离,求真和求美的分离,是我们成为现代人的代价。到了20世纪末期和21世纪,我们试图超越和克服这个代价。我们希望重新让科学与艺术统一起来,让我们的感与知重新统一起来。在这样的愿望下,艺术界开始对科学感兴趣,希望通过跨界合作来进行实验。」
文章来源:《自然科学史研究》 网址: http://www.zrkxzzs.cn/zonghexinwen/2020/0824/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