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高世名谈「科学与艺术」:科艺融合要创造出「无

来源:自然科学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8-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融合是近年来大家很关注的问题。其实早在1924年,蔡元培就对这个问题发表过观点。那年以林风眠、林文铮、刘既漂为首的一群旅欧留学生在法国的斯特拉斯堡策划了

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融合是近年来大家很关注的问题。其实早在1924年,蔡元培就对这个问题发表过观点。那年以林风眠、林文铮、刘既漂为首的一群旅欧留学生在法国的斯特拉斯堡策划了一个大型的中国艺术展,那是中国在海外的第一个大型展览。蔡元培是这个展览的发起人之一。

蔡元培先生为1924年中国古代和现代艺术展览会所写的序言

在展览的画册和招待会上,蔡元培发表了他倡导的「两种融合」,第一个是美术上的中国风和欧洲风之间的中西融合,第二个就是科学和艺术的融合。

他在讲演中明确指出:「有人质疑科学家与美术家是不相容的,从科学方面看,觉得美术家太自由,不免少明确的思想,从美术方面看,觉得科学家太枯燥,不免少活泼的精神。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爱真爱美的性质,是人人都有的。虽平日的工作,有偏于真或偏于美的倾向;而研究美术的人,决不嫌弃科学的生活,专攻科学的人,也必不肯尽弃美术的享用。文化史上,科学与美术,总是同时发展。美术家得科学家的助力,技术愈能进步;科学家得美术家的助力,研究愈增兴趣。」

1928年,蔡元培在西子湖畔罗苑建立了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

当时这个中国艺术大展,就是由我国旅欧学科学和美术的留学生们共同完成的。这是我们目前看到的,中国在「科艺融合」方面的最早的文献,是蔡元培讲的。蔡元培就是在这个时候认识了以林风眠为代表的这个年轻的艺术群体。4年以后,蔡元培选中了这个艺术群体,在西子湖畔建立了国立艺术院(中国美院的前身)。

「1924年这个中国美术大展,可以说是中国美院的前历史」,高世名说,「在中国美院的历史上,从一开始就有两个融合的观念,一个是中西艺术的融合,一个是科学与艺术的融合。」

▌达·芬奇是科艺融合的典型代表

在高世名看来,现在谈论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可以讲得很长远,也可以讲得很当下。从长远来讲,在西方艺术史上有一个典范的人物,在他身上对求真的探索和对美的表现是完全一致的,他就是达芬奇,一个完美的通才。通才是没有界限的,对达·芬奇来说谈不上跨界或者跨学科,对他来说这些知识都是统一的。然而到了近代之后,逐渐开始学科分离,知识系统越来越分裂,人越来越专家化,知识越来越专门化。

「在19世纪,狄尔泰、李凯尔特他们几代人就已经非常痛惜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分裂,艺术与科学的分离。达·芬奇的《比较论》里,对世界的美学表现和对世界原理性探索是那么自然地联系在一起,是统一的。他本人对植物学、解剖学、空气动力学都有研究,琢磨过山洪爆发,设计过大量工程器械,绘画在他那里是一种自然世界的图像学,是他探究自然的一种路径。」在高世名眼里,达·芬奇就是科艺融合或者说超越科艺藩篱的典型代表。

达芬奇手稿

17世纪开始,自然科学开始狂飚突进,艺术也逐渐偏向另外一极,彼此间的联系不再那么紧密。18世纪之后,自然科学让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确定清晰,许多人认为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世界的诗意和神秘性渐渐消散,但是高世名并不那么认为。无数古典诗人以月亮为题抒发情怀,现代人发现月球表面都是环形山,是那么的荒芜,古典的诗意荡然无存。但是,在博尔赫斯的诗中,月亮却超越了古典意向,出现了一种面向孤寒和荒芜的浪漫,月亮的背面一定很冷,一种新的诗意出现了。

世名认为,自然科学的发现,终结了世界的神秘性和诗意的论断很难成立,在他看来一定会伴随着新的诗意和新的美学产生。「我觉得这也是一个艺术史的事实,这就是为什么20世纪早期的未来主义者们讴歌机器,讴歌城市化和机器大生产所构造起来的新世界。」

▌新媒体艺术是科艺融合最重要的实践领域

从当下来讲,大家比较关心的其实是艺术与科技之间的交汇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分离,艺术与科学的分离,求真和求美的分离,是我们成为现代人的代价。到了20世纪末期和21世纪,我们试图超越和克服这个代价。我们希望重新让科学与艺术统一起来,让我们的感与知重新统一起来。在这样的愿望下,艺术界开始对科学感兴趣,希望通过跨界合作来进行实验。」

文章来源:《自然科学史研究》 网址: http://www.zrkxzzs.cn/zonghexinwen/2020/0824/623.html



上一篇:玉溪7项目获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下一篇:中国科学院大科学装置科学研究连系基金项目评

自然科学史研究投稿 | 自然科学史研究编辑部| 自然科学史研究版面费 | 自然科学史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科学史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科学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