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然科学史研究》栏目[05/29]
- · 《自然科学史研究》数据[05/29]
- · 《自然科学史研究》收稿[05/29]
- · 《自然科学史研究》投稿[05/29]
- · 《自然科学史研究》征稿[05/29]
- · 《自然科学史研究》刊物[05/29]
中国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揭示蝗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一只蝗虫不过手指大小,但当这种小昆虫聚集成群,会让过处寸草不留,给农业和环境造成毁灭性灾害。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蝗虫聚群成灾?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康乐院士领导的研究
一只蝗虫不过手指大小,但当这种小昆虫聚集成群,会让过处寸草不留,给农业和环境造成毁灭性灾害。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蝗虫聚群成灾?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康乐院士领导的研究团队首次鉴定出一种由群居型飞蝗特异性挥发的化合物——4-乙烯基苯甲醚(4VA),被认为是导致飞蝗聚群的关键性群聚信息素之一。
该发现使对蝗虫的绿色和可持续防控成为可能。康乐介绍,“我推测,其他蝗虫属种,比如沙漠蝗,或许它的群聚信息素不是4VA,但这一研究框架同样适用。”这一成果发表在北京时间12日晚出版的学术期刊《自然》上。
国际著名昆虫学家和蝗虫学之父尤瓦洛夫发现,散居型蝗虫和群居蝗虫并不是人们以为的两个物种,它们从低密度的散居型转变为高密度的群居型,成为蝗灾。
康乐院士团队的研究,通过分析飞蝗群居型和散居型飞蝗的体表和粪便挥发物,在35种化合物中鉴定到了一种由群居型蝗虫特异性挥发的气味,释放量低但生物活性非常高的化合物:4-乙烯基苯甲醚。康乐院士表示,这种化合物对群居型和散居型飞蝗的不同发育阶段和性别都有很强的吸引力。康乐说,“我们设立了一个行为测定的旷场,下边一边是空气,一边是4-乙烯苯甲醚,然后让蝗虫在旷场里来回游动。发现不管它是群居型还是散居型的蝗虫,都会停留在有一些苯甲醚的地方,而且对不同的发育阶段,不同的浓度,不同的性别都有吸引。说明什么呢?它具备了作为群聚信息素几个基本条件。”
在(蝗灾)发生区设计诱集带,喷施4-乙烯基苯甲醚,这样蝗虫就都过来了,我们就可以不在大范围喷,第一能节省农药,第二能保护环境,第三杀灭效果也比较好。”
文章来源:《自然科学史研究》 网址: http://www.zrkxzzs.cn/zonghexinwen/2020/0817/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