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中国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 揭示蝗虫

来源:自然科学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8-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李琳):在世界范围内,蝗虫灾害对农业、经济和环境构成了重大威胁。揭示蝗虫聚群成灾的奥秘,成为各国科学家不懈努力的重要课题。最近,中国科学院动物研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李琳):在世界范围内,蝗虫灾害对农业、经济和环境构成了重大威胁。揭示蝗虫聚群成灾的奥秘,成为各国科学家不懈努力的重要课题。最近,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康乐院士团队发现和确立了一种飞蝗群聚信息素,它不仅揭示了蝗虫群居的奥秘,而且使蝗虫的绿色和可持续防控成为可能。这一研究成果已于12日发表在了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上。

  飞蝗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蝗虫。据中国近2000多年的历史记载显示,大规模的飞蝗灾害发生过800多次。至今,飞蝗仍然是非洲、亚洲、中东和澳大利亚的重要农业害虫。

  尽管蝗灾与人类发展历史长期相伴,但真正在科学上对蝗灾成因的认识不足百年。上世纪七十年代,国际科学家们逐步认识到群聚信息素可能是蝗虫能够聚集的最关键因素。

  康乐院士团队的研究,通过分析飞蝗群居型和散居型飞蝗的体表和粪便挥发物,在35种化合物中鉴定到了一种由群居型蝗虫特异性挥发的气味,释放量低但生物活性非常高的化合物:4-乙烯基苯甲醚。康乐院士表示,这种化合物对群居型和散居型飞蝗的不同发育阶段和性别都有很强的吸引力。康乐说,“我们设立了一个行为测定的旷场,下边一边是空气,一边是4-乙烯苯甲醚,然后让蝗虫在旷场里来回游动。发现不管它是群居型还是散居型的蝗虫,都会停留在有一些苯甲醚的地方,而且对不同的发育阶段,不同的浓度,不同的性别都有吸引。说明什么呢?它具备了作为群聚信息素几个基本条件。”

  研究还发现,这种化合物能够响应蝗虫种群密度的变化,随着种群密度增加而增加,甚至它的产生可由4-5只散居飞蝗聚集而触发,具有很低的诱发阈值。康乐院士说:“当4-5只散居型蝗虫放到一块的时候,就可以激发4-乙烯苯甲醚的合成和产生。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虽然4-乙烯苯甲醚)是群居型蝗虫特异释放的,但是蝗虫只要一稍微聚集起来,我们马上就可以捕捉到这个化合物的释放,这就是群聚的奥秘。”

  这项研究首次从化学分析、行为验证、神经电生理记录、嗅觉受体鉴定、基因敲除和野外验证等多个层面对飞蝗群居信息素进行了全面而充分的鉴定和验证,发现和确立了4-乙烯基苯甲醚就是飞蝗群聚的信息素。

  康乐院士团队的相关研究成果已于12日发表在了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上,被认为是昆虫学研究的重大突破。《自然》杂志一位审稿人、国际著名神经生物学家莱斯莉·沃斯霍尔()教授认为,这项研究是令人兴奋的发现,因为它找到了人们长期在寻找的蝗虫群聚信息素分子。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蝗灾的防治主要依赖化学杀虫剂大规模的喷施,而不合理的化学农药的使用对食品安全、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而这项最新的研究不仅揭示了蝗虫群居的奥秘,而且也使蝗虫的绿色和可持续防控成为可能。康乐院士说:“如果我们有了这样一个群聚信息素以后,我们就可以在田间用诱芯来监测种群密度。我们人工也合成了这种化合物,可以在(蝗灾)发生区设计诱集带,喷施4-乙烯基苯甲醚,这样蝗虫就都过来了,我们就可以不在大范围喷,第一能节省农药,第二能保护环境,第三杀灭效果也比较好。”

文章来源:《自然科学史研究》 网址: http://www.zrkxzzs.cn/zonghexinwen/2020/0814/574.html



上一篇:潜心十年,三草两木用自然科学对抗蓝光,彩妆
下一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大学部63个重大项目指南

自然科学史研究投稿 | 自然科学史研究编辑部| 自然科学史研究版面费 | 自然科学史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科学史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科学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