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然科学史研究》栏目[05/29]
- · 《自然科学史研究》数据[05/29]
- · 《自然科学史研究》收稿[05/29]
- · 《自然科学史研究》投稿[05/29]
- · 《自然科学史研究》征稿[05/29]
- · 《自然科学史研究》刊物[05/29]
一位人尽皆知的名人,不要名声,拒绝世界奖项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这几年,诺贝尔奖开始频频落户中国,屠呦呦、莫言分别在自然科学和人文领域都拿到了这项世界级奖项,引起全中国人民的关注,实现了中国在这方面的突破。 说起诺贝尔奖,尤其是
这几年,诺贝尔奖开始频频落户中国,屠呦呦、莫言分别在自然科学和人文领域都拿到了这项世界级奖项,引起全中国人民的关注,实现了中国在这方面的突破。
说起诺贝尔奖,尤其是文学奖,对中国人其实并不陌生。民国时期,林语堂、老舍、巴金等作者都获得过提名,林语堂更是四次被提名,但均未最终获奖。中国人距离这个奖项只差一步之遥。
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国人就差得远了,旧中国一直在混战中,哪顾得上发明创造。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才全面铺开科学研究,屠呦呦是在1972年发现的青蒿素,四十年后才
获
奖。由于该奖的滞后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获奖的中国人定会越来越多。
在人文领域,中国人从来都不缺少大师。瑞典方面提名过多位中国作家,中国人尽皆知的鲁迅先生也曾被邀请参加评选,但鲁迅先生拒绝了,拒绝的理由很粗暴:
“我不配”!
他不希望因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被诺贝尔奖特别照顾。
关于鲁迅诺奖提名一事争议颇多,在08年诺奖终身评审马悦然曾辟谣称并无此事,但是早在05年,诺奖评审主席埃斯普马克就曾亲口承认确有此事。
诺贝尔文学奖似乎对非欧美裔的作家有一些偏爱,印度的泰戈尔、日本的川端康成,都成功获得过该奖。而这些作家也凭此闻名于世,成为各国热捧的对象。鲁迅先生如果能被提名,即使不中奖,也会进一步提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但是,名声、地位这都不是他所需要的。
大家都知道,鲁迅先生与孙中山一样,最初都是学医的。当他发现中国人最需要的不是健康的身体,而是健康的头脑时,毅然决定弃医从文,用自己的文字来唤醒国人的斗争意志。
孙中山选择革命,鲁迅先生选择文字,他们的手段不同,但目的是一样的,让中国人不再沉沦,不再任由官僚权贵和外国列强压迫,要为国家的强大和自身的幸福而战斗。
所以,鲁迅先生的文字是投枪、是匕首,是刺向旧社会的致命武器,唤醒更多的人来进行斗争。这才是文学对鲁迅先生的全部意义,至于能否获什么奖,恐怕从来就不在鲁迅先生的考虑范围之内。
当时的中国作家大多数都有着类似的情怀,老舍、巴金等人通过自己的小说,揭露社会的黑暗和民生的艰难,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纯粹的唯美主义文学在中国很少,也不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这是中国作家与日本等国最大的区别之一。
另一方面,鲁迅先生认为中国人如果获奖,会满足国人的虚荣心,培养出无谓的骄傲,认不清自己与西方国家的差距。不得不承认,鲁迅先生的眼光极为准确,即使是将近一百年后的今天,中国人的这个毛病仍然存在。
百年的屈辱史,以及近代全方位的落后,使很多中国人丧失了对自己文化的信心,极度渴望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少数极端分子更是以身为中国人为耻,恨不得换个面孔和肤色,变成洋人才好。
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对世界更深层次的了解,我们终于恢复了自信,不再需要以某个人的成就,来证明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优秀。
因为我们在全方位的赶超,无论是科技还是经济,都已经距离世界最先进水平不远。在某些方面,我们已经能够以一国来对抗全世界,并且还占到上风。
如今的强大局面,哪怕放在五十年前都是无法想象的,鲁迅先生那个时代更是中国人连做梦都不敢梦到的,但我们确实做到了。
我们现在已经算是世界强国,距离更强,也许只是时间问题,绝大部分中国人都开始相信这一点。但是,我们仍然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理性!因为我们还要追赶,直到能完全保护我们自己。
鲁迅先生喜欢给国人泼冷水,如果他活到今天,依然会告诫我们不要骄傲,我们还不是最强,还要走漫长的道路。推掉诺奖的提名,对他来说,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也符合他的一贯风格。
鲁迅先来从来不追求自己在文学方面的荣誉,他一生没有写过长篇小说,几次有过这方面的构思,却都因为时间等方面的原因而放弃。长篇小说的写作,是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而鲁迅先生恰恰缺少这些。
文章来源:《自然科学史研究》 网址: http://www.zrkxzzs.cn/zonghexinwen/2020/0728/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