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然科学史研究》栏目[05/29]
- · 《自然科学史研究》数据[05/29]
- · 《自然科学史研究》收稿[05/29]
- · 《自然科学史研究》投稿[05/29]
- · 《自然科学史研究》征稿[05/29]
- · 《自然科学史研究》刊物[05/29]
小班幼儿在自然角里的成长我们的秘密花园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记得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在自己的著作《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里这样提到过:“老爸,为什么你小时候比起我们现在要有趣得多?”洛夫的孩子向他发出这个疑问。这也是我们中国
记得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在自己的著作《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里这样提到过:“老爸,为什么你小时候比起我们现在要有趣得多?”洛夫的孩子向他发出这个疑问。这也是我们中国家长们常常会感慨的变化,我们常常追想小时候的自然游戏和生活环境,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社会和环境发生了变化,但对于这变化意味着什么,我们还不明白。我们将孩子小心翼翼地包裹在自己构建的安全世界中,竭力为孩子们提供自己所能提供的优渥条件,却想不通为什么这一代孩子的健康成长似乎比以往更加艰难[1]。
在不经意间读到了这本书,读后引发了自己的一些思考:所谓自然缺失症,其实并不是一个医学名词,而是由洛夫提出来的一种现象,即现代城市儿童与大自然的完全割裂。比如,城里的孩子背过《悯农》,却没见过农民;吃过猪肉没见过猪跑;分不清五谷,辨不出花草。但人们似乎默认了这是社会发展进步不可逆的趋势:一代比一代生活得更好,无需和自然打交道了。书中引用的很多研究表明,如果没有与自然的接触,没有在自然中学习、探索、体验的经历,孩子的感觉和知觉都会受到影响,容易变得孤独、焦躁、易怒,在道德、审美、情感、智力成长中会有所缺失。作为一名一线幼儿教师,对于“自然缺失症”这个敏感的词汇,引起了我的警惕。我决定从我做起,让孩子们在现有的可能下,亲近并回归自然:
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在这个特殊的季节里,幼儿更多需要引导,去体验、去感受,这样才会发现这个季节的特殊存在。我们想通过引导孩子们种植来体验和感受整个过程,但是,我们该怎么开展这个活动,才能让孩子们真正参与其中呢?
我们联想到了《安徒生童话》故事里出现过的这样一个片段,内容大概是这样的:“国王在王子们都很小的时候,每人给他们发了一粒种子,并告诉他们,将来的某一天,我会在王宫里举行植物展,到时谁种出的花最漂亮,谁就会是下一任的国王……”由此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童话般的开场:将每一粒小种子放进了透明的漂流瓶。每一个小瓶子里都有一粒向日葵的“小种子”和一封“小种子的来信”,内容是这样的:
小主人:
你好!我是一粒小种子,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是朋友啦!请你和爸爸妈妈一起将我种在花盆里。在这个期间,希望小主人为我浇水,为我施肥,带我晒太阳!你会发现长在土里的我会慢慢长大,你很期待我长大是什么样子的吧!我也很期待!我会用我最美丽的样子来回报你的细心照顾!
一封简短的“来信”告诉了孩子们种植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这样的方式,孩子们很喜欢,内容不复杂,提到的“要求”也都是现阶段孩子们能够做到的。在开始,我们并没有告诉孩子们,这粒种子长大了会是什么样,我们尝试用这样“神秘”的方法刺激孩子们的参与兴趣,让孩子们知道,想要了解小种子长大以后的样子,就必须精心培育小种子。
为了让每位孩子都切实地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我们在和家长们沟通后,得到了家长们的支持,每一位孩子都带了一粒小种子回家种植。与此同时,我们班级里的集体种植也同时开展,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在班级观察发现小种子的变化,也可以在家观察自己种植的小种子发生的变化,在这个“共同种植”的过程中,孩子们将班级里收获到的种植经验在家里得以实践和尝试,也可以将在家里发现的一些变化带到幼儿园,与老师和小朋友们交流、分享。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共同的观察及个性化的发现,让孩子们对种子一步步的变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也期待着种子接下来会变成什么样。在六月,我们遵照孩子们的现阶段年龄特点,用“童话”般的方式开了场,同样的,我们也用这样的方式为这一学期的种植活动画上一个句号。在期末到来之际我们按照当时的约定,举办了一场主题为“我的秘密花园”的向日葵展览,不论结果怎样,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孩子都参与了,这才是最重要的,他们在“参展”过程中显然自信了很多,开场我们并没有告诉孩子这是什么植物的种子,带着这样的悬念,我又给孩子们设计了一封小种子的来信:亲爱的宝贝:
知道我是谁吗?我就是几个月前在你手心的那一粒小种子呀!不认识我了吧!告诉你一个秘密哟,其实,我的名字叫做“向日葵”!谢谢你一直的陪伴,谢谢你把我放进了泥土里,谢谢你为我浇水,带我晒太阳。正是因为你的细心照顾和陪伴,你才看到了现在的我!今天,我用我最美的姿态,来回报你一直以来的陪伴,照顾……
文章来源:《自然科学史研究》 网址: http://www.zrkxzzs.cn/qikandaodu/2021/0415/1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