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然科学史研究》栏目[05/29]
- · 《自然科学史研究》数据[05/29]
- · 《自然科学史研究》收稿[05/29]
- · 《自然科学史研究》投稿[05/29]
- · 《自然科学史研究》征稿[05/29]
- · 《自然科学史研究》刊物[05/29]
艺术与自然科学动物形象的艺术表现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一、动物形象的意义 由于中外艺术从古代到现在的历史都是以意识形态为主体,包括动物在内的各种社会事物和自然现象它们全部被主体所代表的艺术家主宰和使用,只是作为客体和主
一、动物形象的意义
由于中外艺术从古代到现在的历史都是以意识形态为主体,包括动物在内的各种社会事物和自然现象它们全部被主体所代表的艺术家主宰和使用,只是作为客体和主体。为了恢复动物的欲望和肉欲的本能以及动物形象的当代艺术舞台的本质,我们可以说,一种克服主题关注的被动的动物形象艺术出现了。这种动物艺术不再是肤浅的,或者根据人类的目的是选择动物和形象,而将动物作为一个机会,将人类归还给身体,利用它们的本性通过艺术表现来揭示人类的局限性。因此,动物形象被再现为当代艺术中的人类感知和动物性。人类的问题表现为动物变化和夸张的图像。这是动物形象艺术的真正意义。
二、西方油画中动物形象的艺术表现
伦勃朗是17世纪最伟大的油画家之一。通过处理光影之间的关系,他揭示了他的社会情感和内心思想。在他的一生中,他创作了大量的肖像,风景,宗教画和流派画。他对事物的理解似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被宰杀的牛》画作,在画面上的明暗关系中使用笔触可以发现伦勃朗的惯用绘画技巧。牛周围的阴影处理也表示图片的重心。因此,在这个以牛为中心的创作中,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画面的焦点--被绑到木架子上解剖开的牛。没有一丝血迹,内脏暴露在外,没有一丝血的牛被倒挂在木框上。尽管创意主题是死牛,但画面显示出不可磨灭的活力。
通过解剖的牛,你可以看到生命的力量和奇迹。通过创造动物形象,伦勃朗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理解,不能用景观和人物来表达,也不能表达人与动物之间的共同点。不仅是一个艺术家,连观众都可以感受到命运的变化和生命的宝贵。牛或许代表了艺术家本人或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被视为像牛一样的对待。但即便如此,他们的生活依旧光明纯净,没有浊度。
在19世纪,法国艺术家苏丁在他的作品中采用了一种类似的方法来使用伦勃朗的动物形象。与伦勃朗不同,苏丁一直在研究动物解剖学。所以在一段时间内,苏丁创造了一些东西,比如把鸟倒挂在地上,兔子之类的东西。这些画中的动物都很血腥,不像伦勃朗那样干净。通过画这些解剖的动物,艺术家并不是要表现死亡,而是要寻找希望和重生。平舱的动物不是寻找视觉冲击,而是寻找来自动物自身的生命声音。他的动物形象代表了生命的主题。要理解生命,就必须了解生命的结构。以理解生命的奇妙和伟大。
三、中国油画中动物形象的艺术表现
妥木斯先生被人们誉为是“内蒙古草原画派”的创始人和主导人物,是为内蒙古油画奠定基础的老一辈画家之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妥木斯先生的作品发生了显着变化。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一系列马匹和蒙古女性的画作。他进一步地吸收了中国传统艺术绘画语言的营养。画面上色彩的艺术表现力更强。如《午后的风》这件作品,从底部开始制作纹理的效果,马的造型略夸张,马尾浓浓的紫色,马身乌绿,整幅画的效果有几分青铜器的味道,色彩关系比较和谐,艺术家的笔触变得更随意,大胆,更具表现力。整副画面更加单纯,富有想象力,夸张的外形和原始纯真的形状,都带有极其浓重的感情气氛。在作品《拢》中,马的形象更像是一幅肖像画,极具耐性的性格充分的体现了出来。在此期间,画家进一步强调了塑造马匹和人物形象背景的整体对比。物体的颜色和背景之间的对比凸显了马和人物的动态表现。使马匹和人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马是草原游牧文化的主要因素,是牧民生活的重要参与者。疾驰的马给草原带来了生机。如果描绘草原,它注定不会绕道而行。风一吹,他们就挤在一起抵御寒风。在妥木斯的收藏中,描绘马的作品几乎占满了这本书的一半。
马是最难驯服的动物之一。妥木斯先生通过马来表达艺术家的生活态度。通过马的各种形式和夸张,表达了艺术家对艺术的不断探索和斗争,以及遇到困难时的积极态度。马也对人类的处境至关重要。不管环境多么恶劣,人们可能会像稻草一样脆弱,但是马却充满了力量和勇气。
四、结语
在当代绘画艺术中,以动物形象为主题的作品日益增多。动物长期以来一直是艺术创作的主题。发现动物与他们不同。此时,动物开始有不同的艺术形象。现在人们总是希望通过征服自然世界来表现出强大的支配地位。在现实世界中,许多珍稀动物即将灭绝。他们不再只是他们自己。相反,它们是艺术创作的材料和对象,表现了当代画家对生活的态度。
文章来源:《自然科学史研究》 网址: http://www.zrkxzzs.cn/qikandaodu/2021/0413/1189.html
上一篇:时间之化
下一篇:世纪年代德国学界的教义思维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