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然科学史研究》栏目[05/29]
- · 《自然科学史研究》数据[05/29]
- · 《自然科学史研究》收稿[05/29]
- · 《自然科学史研究》投稿[05/29]
- · 《自然科学史研究》征稿[05/29]
- · 《自然科学史研究》刊物[05/29]
自然科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以微生物学为例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是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教育理念[1-4]。“课程思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是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教育理念[1-4]。“课程思政”这一概念最早源于上海市中小学近十年来推行的“学科德育”,如今这一改革理念已基本实现了上海市高校全覆盖,并在全国范围内高校进行推广[1,5]。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6],这一重要讲话坚定和鼓舞了课程思政的改革方向。
“课程思政”的实质,不是增开一门课程,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以“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为课程目标,实现全课程、全员育人理念。自然科学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这一类思政资源是思想政治、通识教育、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所不能替代的,因此,自然科学“课程思政”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然而,此类教学改革在理论探索方面尚未成熟,在教学实践方面仍处于尝试阶段,以微生物学及相关学科为例,虽不乏教学改革尝试见诸文献,但研究尚未深入,也缺乏教学评估等实证研究[7-11]。
近两年来,我们在给本科生讲授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等课程中实践“课程思政”改革理念,通过调查研究较为系统地评估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分析总结以成此文,供教育界同行商榷。
1 自然科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首先,“课程思政”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是丰富的,不同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有所差异,但其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也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6]。所以,“思政”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需要,“课程思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其次,自然科学课程是思政资源的重要来源。自然科学课程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且二者具有较高的融合度,这是其他类型课程无法替代的,因此,自然科学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思政资源的重要来源。具体来说,科学精神其核心要义是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新,是在科学发展中形成的优秀传统、认知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不言而喻,科学精神与科学知识是紧密相联的,可以说每一个科学知识背后都蕴藏着鲜活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类的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生命的维护、追求和关切。人文精神不仅体现在人文学科,同样也广泛存在于自然学科之中。比如,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健康谋福祉,减轻病患痛苦,提高生活质量,这其中体现了人文精神;信息化、自动化以及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极大地减轻了人类繁重的体力劳动,这其中体现了人文精神;环境保护与治理、食品质量与安全、公共卫生的发展,为人类的生存与健康提供保障,这其中也体现了人文精神。因此,从自然科学课程中挖掘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这一类思政资源是可行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2 自然科学“课程思政”改革的难点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在高校推广实施中因学科差异而遇到的阻力是不同的。高校课程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思想政治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自然科学课程[1],其中,自然科学与思政教育关联最为松散。事实上,当前高校自然科学类专业课教学基本上不会融入思政元素,“只教书不育德” “重智轻德”局面由来已久,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二者关系严重失衡[12-13]。我们从教学实践中归纳自然科学“课程思政”改革的难点详述如下。
2.1习惯思维和抵触情绪
自然科学类学科长期以来形成的“知识传授”一边倒倾向,已经在广大教师群体的意识中扎根,改变这一习惯思维的阻力不言而喻。更有甚者对于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这一理念不理解,甚至抵触,认为思政元素的融入会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会干扰专业课教学的纯粹性。
为调研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持有的态度,我们随机抽样16 名讲授微生物学、生物技术、分析化学、检验医学、食品工艺等自然科学类专业课教师,调研结果显示:关于“专业课融入课程思政是否合适”,7 名教师赞成(43.8%),6 名教师反对(37.5%),3 名教师表示无法判断(18.8%);关于“是否参加过任何形式的课程思政学习培训”调查显示,6 名持反对态度的教师均未参与课程思政相关学习。从上述调查数据可知:(1) 自然科学类专业课教师对于融入课程思政的态度存在较大分歧; (2) 抵触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源于对于课程思政相关知识的不了解,如何纠正这一部分教师的习惯思维和消除抵触情绪,是在自然科学类课程教学中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一大难点。
文章来源:《自然科学史研究》 网址: http://www.zrkxzzs.cn/qikandaodu/2021/0331/1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