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自然科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以微生物学为例

来源:自然科学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3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是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教育理念[1-4]。“课程思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是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教育理念[1-4]。“课程思政”这一概念最早源于上海市中小学近十年来推行的“学科德育”,如今这一改革理念已基本实现了上海市高校全覆盖,并在全国范围内高校进行推广[1,5]。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6],这一重要讲话坚定和鼓舞了课程思政的改革方向。

“课程思政”的实质,不是增开一门课程,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以“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为课程目标,实现全课程、全员育人理念。自然科学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这一类思政资源是思想政治、通识教育、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所不能替代的,因此,自然科学“课程思政”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然而,此类教学改革在理论探索方面尚未成熟,在教学实践方面仍处于尝试阶段,以微生物学及相关学科为例,虽不乏教学改革尝试见诸文献,但研究尚未深入,也缺乏教学评估等实证研究[7-11]。

近两年来,我们在给本科生讲授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等课程中实践“课程思政”改革理念,通过调查研究较为系统地评估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分析总结以成此文,供教育界同行商榷。

1 自然科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首先,“课程思政”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是丰富的,不同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有所差异,但其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也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6]。所以,“思政”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需要,“课程思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其次,自然科学课程是思政资源的重要来源。自然科学课程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且二者具有较高的融合度,这是其他类型课程无法替代的,因此,自然科学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思政资源的重要来源。具体来说,科学精神其核心要义是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新,是在科学发展中形成的优秀传统、认知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不言而喻,科学精神与科学知识是紧密相联的,可以说每一个科学知识背后都蕴藏着鲜活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类的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生命的维护、追求和关切。人文精神不仅体现在人文学科,同样也广泛存在于自然学科之中。比如,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健康谋福祉,减轻病患痛苦,提高生活质量,这其中体现了人文精神;信息化、自动化以及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极大地减轻了人类繁重的体力劳动,这其中体现了人文精神;环境保护与治理、食品质量与安全、公共卫生的发展,为人类的生存与健康提供保障,这其中也体现了人文精神。因此,从自然科学课程中挖掘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这一类思政资源是可行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2 自然科学“课程思政”改革的难点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在高校推广实施中因学科差异而遇到的阻力是不同的。高校课程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思想政治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自然科学课程[1],其中,自然科学与思政教育关联最为松散。事实上,当前高校自然科学类专业课教学基本上不会融入思政元素,“只教书不育德” “重智轻德”局面由来已久,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二者关系严重失衡[12-13]。我们从教学实践中归纳自然科学“课程思政”改革的难点详述如下。

2.1习惯思维和抵触情绪

自然科学类学科长期以来形成的“知识传授”一边倒倾向,已经在广大教师群体的意识中扎根,改变这一习惯思维的阻力不言而喻。更有甚者对于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这一理念不理解,甚至抵触,认为思政元素的融入会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会干扰专业课教学的纯粹性。

为调研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持有的态度,我们随机抽样16 名讲授微生物学、生物技术、分析化学、检验医学、食品工艺等自然科学类专业课教师,调研结果显示:关于“专业课融入课程思政是否合适”,7 名教师赞成(43.8%),6 名教师反对(37.5%),3 名教师表示无法判断(18.8%);关于“是否参加过任何形式的课程思政学习培训”调查显示,6 名持反对态度的教师均未参与课程思政相关学习。从上述调查数据可知:(1) 自然科学类专业课教师对于融入课程思政的态度存在较大分歧; (2) 抵触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源于对于课程思政相关知识的不了解,如何纠正这一部分教师的习惯思维和消除抵触情绪,是在自然科学类课程教学中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一大难点。

文章来源:《自然科学史研究》 网址: http://www.zrkxzzs.cn/qikandaodu/2021/0331/1163.html



上一篇:自然辩证法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分离和重构
下一篇:社会科学的可能与实行罗伊巴斯卡的社会科学哲

自然科学史研究投稿 | 自然科学史研究编辑部| 自然科学史研究版面费 | 自然科学史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科学史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科学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