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刑名与自然黄老政治哲学的内在理路探析

来源:自然科学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老子》政治哲学中,“无为”与“自然”无疑是至为重要之两维。正如“道”通过“无为”的方式确保了万物之“自然”,在政治世界中,圣人或侯王效法“道”之“无为”而成就

在《老子》政治哲学中,“无为”与“自然”无疑是至为重要之两维。正如“道”通过“无为”的方式确保了万物之“自然”,在政治世界中,圣人或侯王效法“道”之“无为”而成就了百姓之“自然”。《老子》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传达的正是这样的思想理路。除第三十七章外,综观《老子》全书,如第五十七章、六十四章等其他不少章节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涵。溯源于老子的黄老道家接续了这一思想理路,同样倡导统治者施行“无为”以保障百姓之“自然”的实现。不同的是,黄老在其中加入了“刑名”这一思想范畴。在物理和认识论的层面上,“刑名”为万物确立了客观而明确的认知标准——“名者,名形者也;形者,应名者也”(《尹文子·大道上》),事物的名称和形貌、形质之间必须严格一一对应;在政治哲学的层面,“刑名”为君主提供了清晰的赏罚准则,君主必须克制主观意志,虚静无为而完全依据“刑名”准则施行赏罚;同时,“刑名”也为大臣和百姓设立了明确的行为准则,大臣与百姓的行为必须符合相对应的“名”。

然而,究其实质,无论是在物理、认识论还是政治哲学层面,在黄老的哲学体系中,“刑名”都不仅仅是某种外在于事物的客观准则,反而更表现为某种内在价值。“刑名”的确立以万物之“自然”为根本依据,是从事物内部开出的;而“刑名”的实施则是为了肯定、保障并成就万物之“自然”。只是,关于何为万物之“自然”,黄老的理解明显不同于老子。由此,黄老政治哲学也呈现出了与老子不同的理论形态。

一、“刑名”概念的提出

黄老哲学的建构在诸多方面皆以《老子》为思想渊源。从根本处说,黄老继承了《老子》的“道”论,以“道”为其本体论、宇宙论及政治哲学建立与展开的理论基石。与《老子》不尽相同的是,在“道”的基础之上,黄老道家进一步提出了“法”、“理”、“刑名”等思想观念,使得其政治哲学呈现出了更为具体、更加丰富和饱满的理论样态,由此也形成了一系列可明确施行的现实政治举措。可以说,通过“法”、“理”、“刑名”等思想观念的注入,黄老道家“完成了道家思想的现代化,成为一种极具操作性的政治思想”①。

在上述这些思想观念中,“刑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如《释名》所提到的,“名,明也。名实事使分明也”。作为对事物的明确描述与定义,“刑名”使得《老子》思想中非规定性的、多样性的“万物”呈现出了某种规定性或确定性,进而促成了秩序与规则、乃至“法”的生成与实施②。可以说,“刑名”乃是连接本体层面之“道”与现实层面之“法”的重要一环。

而“刑名”的提出与确立,一方面源自彼时具体的历史情境,另一方面也来自黄老道家对老子的承续、转化与发展:

首先,就当时的历史情境来说,战国中晚期正值社会形态、政治制度以及思想观念剧变之时,以“周礼”为核心的宗法体系已不足以维系并保障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礼乐之失序同时也意味着社会名分、等级制度之淆乱。如何恢复或重建礼乐秩序,抑或如何进行制度层面上的新创设,这是各家各派所共同关注和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给出的答案是“正名”。正如《左传》所言,“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桓公二年)、“王命诸侯,名位不同,礼亦异数,不以礼假人”(庄公十八年),究其实质,“名”的分判为“礼”的确立和实施提供了必要的认知基础。通过“正名”,事物皆被“纳入到一个名的系统之中”,而“构成‘名’之内涵的不仅是事物的位置和关系,更是‘德’和‘礼’所代表的伦理价值”③。以“正名”为其举措,儒家意欲恢复的是整个“德—礼”体系。

较之于儒家这一相对“保守的回应”④,道家与黄老道家都更倾向于抛却“德—礼”体系而进行新的制度创设。老子由此力倡“无名”,以釜底抽薪的方式反思了基于“名”而建构的社会政治体系。老子认为,在理想的政治状态下,统治者应当效法“道”之无为,节制自身权力,从而成就万物本有之“自然”状态⑤。不同于依据“名”所构建的政治世界,以“无名”、“无为”与“自然”等思想观念为基石构建的政治世界意味着对万物多样性的肯定与成就。正如王弼在注解《老子》 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一句时所言之“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⑥,通过“无为”、“无名”等以“无”为根本的行为方式,最终呈现出的道物关系应当是“道”对于“物”形态各异之“自然”的接纳、辅助与成就。

文章来源:《自然科学史研究》 网址: http://www.zrkxzzs.cn/qikandaodu/2021/0325/1156.html



上一篇:民法典的立法思想
下一篇:自然的政治与政治的自然基于自然概念之语义和

自然科学史研究投稿 | 自然科学史研究编辑部| 自然科学史研究版面费 | 自然科学史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科学史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科学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