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然科学史研究》栏目[05/29]
- · 《自然科学史研究》数据[05/29]
- · 《自然科学史研究》收稿[05/29]
- · 《自然科学史研究》投稿[05/29]
- · 《自然科学史研究》征稿[05/29]
- · 《自然科学史研究》刊物[05/29]
不确定性分析及公安因应之道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不确定性(uncertainty)是指事先不能准确知道某个事件或某项决策结果的客观状态。只要事物的可能走向存在分岔,不确定性就已经存在。不确定性既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人类社会生产
不确定性(uncertainty)是指事先不能准确知道某个事件或某项决策结果的客观状态。只要事物的可能走向存在分岔,不确定性就已经存在。不确定性既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已进入风险社会,不确定性问题增多,不确定性程度提高,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必须树立和贯彻科学精神,通过多种措施、手段和方式,在不确定性中不断逼近其确定性的一面,主动把握时机,消解、控制和处置不确定性给经济社会带来的风险和危机,健全完善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体制机制。
一、自然科学对不确定性的认识基础
事物的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的,人类从未停止对这一现象的探求、思考和研究,但直到20世纪,人类才真正找到了认识和探求不确定性的科学工具。
(一)不确定性原理
20世纪物理学有两大支柱,一个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另一个是量子力学。量子力学中最著名的是海德堡“不确定性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早前,我国学者倾向于翻译成“测不准原理”)。(1)在量子力学里,粒子的位置与动量不可同时被确定,位置的不确定性越小,则动量的不确定性越大,反之亦然。量子力学不仅对经典物理学(以事物的确定性为基础)构成了挑战,而且也给哲学科学提出了新课题。
(二)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ture)理论可概括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新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由于需要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或能量才能维持,因此被称作“耗散结构”。(2)耗散结构理论以开放系统为研究对象,着重阐明开放系统如何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它指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可以通过内部的作用产生自组织现象,使系统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自发地转变为时空上和功能上的宏观有序状态,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这种非平衡态下的新的有序结构就是耗散结构。这是布鲁塞尔学派代表人物普里高津(Ilya Prigogine)于1960年代研究非线性不可逆过程热力学时提出的理论。它是开放的、远离平衡态的、存在非线性涨落的,存在因要素的随机涨落而走向不同未来的诸多分岔。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颜色革命”,是社会运动中典型的随机涨落事件。
(三)混沌理论与分形理论
混沌理论(Chaos theory)(3)混沌理论是一种兼具质性思考与量化分析的方法,用以探讨动态系统中无法用单一的数据关系,而必须用整体、连续的数据关系才能加以解释及预测之行为。1963年,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诺顿·洛伦茨提出混沌理论,指出非线性系统具有的多样性和多尺度性。的主导思想是,在易变动的物体或系统中,某一部分中似乎并无关联的事件间的冲突,会给另一部分造成不可预测的后果。事物在行动之初极为单纯,但经过一定规则的连续变动后,却产生始料未及的后果,也就是混沌状态。但是,此种混沌状态不同于一般杂乱无章的的混乱状况,此一混沌现象经过长期及完整分析后,可以从中清理出某种规则来。混沌系统存在随机性、敏感性、分维性等特征,混沌可以走向均衡状态,也可以走向爆炸性不稳定状态。研究发现,混沌系统存在结构上的自相似性,这种自相似性是指局部与整体之间的相似性,既可以是空间上的,也可以是时间上的。这种自相似性在维度上打破了传统认识上的整数维度局限,这个维度可以是小数,甚至也可以是无理数。这种分维性是刻画复杂状态的有效工具,也是混沌系统存在的数学基础,其理论叫分形理论(Fractal Theory)。(4)分形理论的最基本特点是用分数维度的视角、数学方法描述和研究客观事物,也就是用分形分维的数学工具来描述研究客观事物。它跳出了一维的线、二维的面、三维的立体乃至四维时空的传统藩篱,更加趋近复杂系统的真实属性与状态的描述,更加符合客观事物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美籍数学家本华·曼德布罗特(Benot B. Mandelbrot)1975年创立了“分形几何学”来解释部分与整体的相似性。
二、经济学的不确定性及其连锁反应
文章来源:《自然科学史研究》 网址: http://www.zrkxzzs.cn/qikandaodu/2021/0220/1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