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然科学史研究》栏目[05/29]
- · 《自然科学史研究》数据[05/29]
- · 《自然科学史研究》收稿[05/29]
- · 《自然科学史研究》投稿[05/29]
- · 《自然科学史研究》征稿[05/29]
- · 《自然科学史研究》刊物[05/29]
践行“四自”课堂 让学自然发生 ——以“角的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海德格尔更是提出:教所要做的就是让儿童站在学的中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海德格尔更是提出:教所要做的就是让儿童站在学的中央,以学为中心。《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笔者在学校开展的《践行“四自”课堂 提升数学核心素养》主题活动中执教的一节课。作为执教者,笔者在这样的磨课和思辨中,获益匪浅。笔者将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何谓“四自”课堂
所谓“四自”课堂,即自主、自然、自由、自省的学习模式。
1.自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更离不开自主参与、自主实践。
2.自然。学习,不是结果,而是一种自然的、如同呼吸的人类活动。儿童的发展,不经人力干预,无须强迫和命令,他们可以从世界中自然地获取基本知识。
3.自由。人是自由的人,顺天道而行之,不受约束,不受限制,儿童更是如此。
4.自省。见贤思齐,见不贤则自省,这是孔子提出的。数学教学中,学生自我回顾、体验、反思、感悟是必不可少的学习环节。
二、我的“四自”课堂实践,让“学”自然发生
1.立足已有经验,开启学生自然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从学生的认知心理与认知水平出发,多寻找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撷取让学生亲近数学、体验数学、思考数学、表达数学的生活素材,创设轻松自然的问题情境,自然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课堂成为富有生活情趣的生本课堂。这样的课堂,充满问题、充满思考、充满研究,学生在这个世界中,自然产生学习的需要,自然进入学习的状态。
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从感知开始的,学生感知的表象是否具体形象和典型,将对表象的建立起着重要的作用。如:《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一开始,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逻辑起点,让学生摸一摸三角尺,因为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已经认识了多边形,在他们的认知里角是尖尖的。笔者通过学生摸的结果板书一个小圆点,进而追问“这个是角吗”,激发学生认知冲突,抽象出角的图形,并顺势介绍角的各部分组成名称。这样,角的图形表象不是教师的直接告知,而是学生自然产生学习的需要,自然进入学习的状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展开积极的、富有成效的思考。
2.丰富操作体验,放飞学生自由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尊重儿童生命的价值,尊重儿童的自由,在过分指导的地方,别指望有奇迹发生。儿童只有自由了,才有安全感,才会不模仿他人,才会做好独特的自己,从而产生创造,这个时候,儿童的灵感在荡漾,思维在飞扬。日常教学时,我校强调:数学课堂一定要面向全体,选好学习材料,有基本的,有备用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同时放置好学习材料,方便学生能自由地选择。
如这节课中,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认识角的特征这一环节是在从感知活动中获得角的表象之后展开的,对表象加以抽象概括,深入理解角的特征。曹培英教授在《跨越断层走出误区》这本书中提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1)观察;(2)操作;(3)变式;(4)辨析;(5)结合。笔者相应地设计认角、画角、找角、辨角、数角、做角等一系列活动,层层递进,不断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角的表象,理解角的特征。认角活动以例题情境图为支撑,从三角尺上的三个角直接过渡到练习本和钟面上的角,指导学生规范地摸角。笔者将画角这一活动由原来安排在摸角之后改到了认角之后,这样学生在抓住角的共同特征之后,不是简单模仿老师用三角尺描角,而是画一个属于自己认知经验的角,尊重儿童的自由。找角活动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角无处不在。辨角和数角活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角的内涵和外延,数角过程中渗透“发现规律→猜想→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做角活动中,笔者提供了四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材料:两根小棒(有两条边,没有顶点),吸管(有一条边,没有顶点),钉子板(有顶点,没有边),不规则纸片(没有顶点,也没有边),分组讨论。紧接着,派小组展示,营造数学交流的场域。最后进行质疑补充,这是思维碰撞的环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进一步加深对角的特征的认识。
3.营造交流场域,引领学生自主互动
文章来源:《自然科学史研究》 网址: http://www.zrkxzzs.cn/qikandaodu/2020/1228/1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