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一部有创意的好书——漫话《心诗美理》

来源:自然科学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2-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前些天,茂景到家来谈起他写《心诗美理》的过程及出版情况。听后甚为感动,茂景这本书已思考并积累几年了,想突破一下传统视角,用现代科学手段及成果写出对唐诗的认知、分析

前些天,茂景到家来谈起他写《心诗美理》的过程及出版情况。听后甚为感动,茂景这本书已思考并积累几年了,想突破一下传统视角,用现代科学手段及成果写出对唐诗的认知、分析、鉴赏,试着做一次尝试与探讨,令我很震动。

唐诗是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中国诗歌大海中的一颗永照世界的宝石。有劲头、有学头、有看头,璀璨夺目。《心诗美理》是一本学习欣赏剖析唐诗的著作,它不同前辈格调而有自己独特研究唐诗的视角,不平铺直叙,不繁杂考据,不冒然雷同于传统选本的程式,给人以新鲜特异之感。正像作者自述的那样,这是从认知心理、审美、数论角度剖析唐诗,从而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充满多元聚合的学习赏析唐诗的新园地。从内容到形式,从形式反观内容的蕴涵,都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书中材料翔实,有诗有画,又有分式图表,既是艺术的又是自然科学的,琳琅满目,这一切均为作者匠心独运。在对诗的分析讲解中,明理平实,既无矫饰之笔,亦无猎奇取胜之嫌,确是一部渗透多年积累与思考之作,一气呵成、淋漓酣畅。

茂景《心诗美理》的出版让我想起一个问题,就是此书不同于其他写家对唐诗的学习领悟与欣赏,完全抛弃了多年来的传统写法:解字、释音义、联全诗、集形象——发掘作者的写作意向,又讲其欣赏者的领悟与认识理解。茂景从教育心理学入手看诗的画面,解作者构思的心理过程;从美学入手挖掘诗的艺术美、人性美,人的个性特征及美的感悟;从整诗入手讲解诗的韵律格式及留在诗中的形式美。这些都告诉人们:时代向前发展变化,国外文艺和美学思潮的兴起与勃发,自然科学惊天般的进展,科学技术的兴隆对人们生活意识的渗透与思考,以及由此带来的现实生活的变化与发展,是更深更大的具有根本性的转动。福楼拜曾说过:“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二者从底层分手,回头又在塔尖结合。”他告诉人们,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必然要对人文科学各个领域产生巨大的震动与推进,我们的文学艺术、心理学、教育学也绝对不能处于漠视状态和被动地位,而需进行新的思考,为适应时代与人们欣赏阅读人文科学精品创造新的契机,创造一条不固守于传统,又不失传统,还要在传统上创造更新的新路。我认为,茂景是做过对这个问题思考的,所以才写作并出版这本《心诗美理》。对于超越过去、迈出新步,走自己探究科学真理之路是应该给以鼓励与推动的,我支持茂景的做法。这是跋山也好、涉水也罢,我都是称道叫好的。

历史进程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我们必须有这样的一个观念:研究传统文化,必须具备现代知识,掌握现代科学方法,熟悉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和现状,这样才能将我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提高到现代水平。茂景的写作有朝这个方向努力并大胆引入实践摸索的尝试,我看了《心诗美理》感到新颖,给人启迪,让人思考,研究方向与路子是对的,让她在美学家园这块甜美的土地上吐露自己的芳香吧!从方法论上,扬弃单一的阶级分析法,从唯物与唯心上找问题与说法已经占据美学、心理学、诗学等科学阵地好多年了,成绩尽管不少,但单一专断、停止不前、人际关系失调,造成学术园地不和谐。失去了好长时间对美学及其它领域的研究,已使我们滞后,历史已告诉了我们。

从20世纪70年代起,许多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新的进展。诸多领域的发展为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并使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达到了相互交叉又相互渗透,还表现为自然科学的一些思想法则、方法闯进社会科学并形成为一种潮流,像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20年间,维纳的控制论、申农的信息论、贝塔朗菲的系统论,这“老三论”的概念和方法被中国社会科学的许多部门所采纳,这些新的研究思路在文学艺术和美学范围的应用,产生了一批大家公认的研究新成果。而哈肯的协同学、托姆的突变论和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论,这“新三论”的思想方法正在被社会学科各界吸纳、消化,也必将催生美学与艺术结出新硕果。我们应清楚看到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同自然科学相结合是当前学术研究领域的一场新变革,我们要顺应这一潮流就要在使用和研讨学科之间的切入点上下功夫。在此问题上,茂景的《心诗美理》一书是做了较好的思考与探讨的。如将研究视觉和听觉的信息获得量:视觉占83%,听觉占11%,放在教学演示中。本书也以此为启示,告诉人们在欣赏唐诗时,如何细密地捕捉视觉形象与听觉意象。譬如我们分析李白的《赠汪伦》一诗,就要加重对诗的语言体味,把握诗的视觉形象和听觉意象。诗曰:“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中“乘舟”是视觉形象,“忽闻”则是听觉意象,其场面之热闹,送人之难别,全显现出来。诗引导读者看并听到这些,像 “深千尺”的潭水一样,是那般入情亲切。在谈到唐诗与音乐关系,举出杜甫的《赠花卿》一诗:“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丝管声缭绕入云天,入江风,写乐音的悠扬悦耳,此曲的高妙不在人间,而在天上。我们看到诗融入了音乐之中,音乐声中听到诗人心灵的宁静。这都给人新鲜感。

文章来源:《自然科学史研究》 网址: http://www.zrkxzzs.cn/qikandaodu/2020/1222/1033.html



上一篇:科学与神话
下一篇:博雅教育模式下自然科学通识课程教学设计研究

自然科学史研究投稿 | 自然科学史研究编辑部| 自然科学史研究版面费 | 自然科学史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科学史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科学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