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我的古典文学研究之路

来源:自然科学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2-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我从四岁开始学习古文,小时候喜欢背诵《三字经》《幼学琼林》等启蒙读物。中学时代喜欢看《语文学习》等杂志,也比较喜欢自然科学,后来由于身体原因学了文科,当时语文考试

我从四岁开始学习古文,小时候喜欢背诵《三字经》《幼学琼林》等启蒙读物。中学时代喜欢看《语文学习》等杂志,也比较喜欢自然科学,后来由于身体原因学了文科,当时语文考试的成绩也还不错。大学考到南充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之后辗转到了四川万县(今重庆万州区)师范的学校教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章炳麟先生给这所学校题的校训: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功。

教书的时候萌生了读研究生的想法,所以就一边工作一边准备研究生考试。在备考的时候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关怀,他们主动提议让我少上课,让我安心准备考试。就备考科目而言,外语考试对我来说有难度,当时有个北大毕业的老师辅导我,老师说我的外语其实还不错,所以下了一番苦功后考到了北京。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读书时,我的专业是先秦至隋文学。毕业的时候大家各自选题目,有同学提议我选《左传》,我的导师余冠英先生也有此意。但我觉得《左传》问题较多,争论不休,作者是谁,是不是存在左丘明其人,都不太确定,不太好写。后来决定放弃《左传》改而研究《史记》。余冠英先生说《史记》是个大海,浩瀚无边,但是也可以研究。他还说,看《史记》最好不要看标点本,要先看线装书,读得很流畅之后再做研究。我刚开始读《史记》还是很费劲的,只能一遍一遍读,慢慢熟悉之后,才开始着手准备毕业论文。当时的设想是研究《史记》纪传体对我国小说发展的影响。余先生看到这个题目后对我说,中国的小说一开始就先写传记,写传主的生平事迹,这在外国很少见。其次心理描写很少,即使描写心理,也会通过动作或者某种语言体现出来,这些问题无论就《史记》还是后世小说而言,都值得探讨,所以研究《史记》对中国小说的影响,这个题目还是比较好的。当时我就在思考,西方人又是如何写人物传记的呢?我翻阅了普鲁塔克的《比较传记集》(又称《希腊罗马名人传》或《希腊罗马英豪列传》),他比司马迁要晚100多年。《比较传记集》各传中,作者的叙述语言比较多,人物语言很少,主要是独白。有少数名人传,如《泰西传》《塞多留传》等,甚至完全不记载人物对话。而《史记》各传里,对话特别多。对话可以很好地表现一个人的性格。篇幅较长的《淮阴侯列传》,人物语言占了大半篇幅,作者的叙述语言反而比较少。西方这种叙述方式和司马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普鲁塔克和司马迁在关于人物传记写作方面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促使我对《史记》纪传体的写作风格有了深入的思考,最终以此为论题完成了毕业论文。

说到读书,不得不提到我的老师余冠英先生,他对我的专业指导让我终身受用。余先生文章的特点是不喜欢过分的考证,对于闻一多先生的考证方法,他是有不同意见的。余先生觉得闻先生写文章的考证方法就像是扣扣子,但是如果有一颗扣子掉下来,逻辑上就对不上了。

余先生是朱自清先生的学生,我也算是朱先生的再传弟子了。关于朱先生的学术成就,我专门写了《朱自清古典文学研究述略》,我觉得写的还是很用心的。这篇文章赞扬了朱先生两个方面的贡献:一是朱先生用语义学的观点解释古代诗歌;二是朱先生的《李贺年谱》,考证了李贺系出大郑王之后。《旧唐书》《新唐书》都认为李贺系出郑王之后,但是唐代有两个郑王,一个是高祖从父郑孝王亮(又称大郑王),一个是高祖第十三祖郑王元懿(又称小郑王)。那么究竟是哪个郑王呢?自阎若璩以来,有很多人主张李贺是大郑王后人,但是都没有具体的证据。经过朱先生考证,无论新、旧《唐书》,凡属小郑王后,其传必举“郑王元懿”或“郑惠王元懿”“宗室郑王元懿”;然而对大郑王后追述世系,仅至大郑王之子某王而止,不提大郑王,或虽然提大郑王,但不说具体名字。两《唐书》的这个文例,一经朱先生揭示出来,李贺为大郑王之后就成了定谳。我的这篇文章在《文学遗产》发表,当时有关文章多在这上边发表,不过都是小体字作为资料介绍,但我的是大体字,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我写得比较认真。后来上海古籍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相继转载过这篇文章。作为余先生的学生和朱先生的再传学生,我觉得我对他们总算有了交代。

朱先生最令我感动的就是他做学问的态度。朱先生长期生病,他的工资虽然很高,但家庭负担比较重,所以在照顾生活之外,他搞国学的时间很少。尽管如此,朱先生做学问的态度还是特别勤奋、老实的。他的文章读起来很舒服,可能与他是个散文家、诗人有关系。这一点和闻一多先生不同,闻一多先生性情刚直,像孟子。朱先生更像孔子,温文尔雅。从才气来说,朱先生赶不上闻先生。朱先生旧体诗也写得不错,散文写得也很好,但是我觉得最珍贵的还是先生做学问老老实实的态度。我反复读过他的文章《诗言志辨》,虽然开始感觉绕来绕去很不好读,但读到最后,发现先生的结论清晰明确,由此可见朱先生做学问扎实的功底和踏实的态度。他还有一篇文章讨论陶渊明年谱,写得也很不错。虽然朱先生现存材料不多,我们还是公认他是大家。

文章来源:《自然科学史研究》 网址: http://www.zrkxzzs.cn/qikandaodu/2020/1214/1023.html



上一篇:英国小说演变的多角度考察 ——从十八世纪到
下一篇:近代文学观与科学传播 ——谈任鸿隽科学救国

自然科学史研究投稿 | 自然科学史研究编辑部| 自然科学史研究版面费 | 自然科学史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科学史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科学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