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历史大视野中的哲学社会科学

来源:自然科学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我们要成为文化的强国,其中的一项十分艰巨、繁重的任务,就是构建中国特色、国际水准、引领世界、与人类共同命运合拍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认识世界、

我们要成为文化的强国,其中的一项十分艰巨、繁重的任务,就是构建中国特色、国际水准、引领世界、与人类共同命运合拍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历史。人类最初需要对自然界进行认识、征服、改造,于是产生和发展起了以揭示自然界因果规律为特征的自然科学。但是,认识、改造自然的活动必须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分工、协作中进行,于是人们建立起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哲学家对这些社会关系进行了解与探究,旨在把握人们的思想、行为、情感、趣味、心理,为认识和改造自然提供各种智力的和文化的氛围与条件,为社会的进步提供经济的、政治的、宗教的、道德的、管理的、审美的等等依据,就形成了哲学社会科学。

与伟大的科学家相比,伟大的思想家、理论家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发挥了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作用。纵观中外历史,千百年来曾涌现过数不胜数的思想家和智者,他们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篇章。

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一次大的社会变革都是在强有力的思想文化力量的引导下发生的。老子的奇想、孔子的论道、屈原的激愤、司马迁的疾书、董仲舒的谏言、韩愈的关切、朱熹的沉思、王阳明的感悟、顾炎武的疾呼、龚自珍的慨叹等等,所有这些,都已成为时代的标志留在了中国人的记忆中。至于说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变迁,那更是与大思想家的思考与活动直接关联的。反过来讲,历史上凡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行动路线偏了或错了,经济社会及其他事业的发展也就必定滞后、受挫。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晚清的封闭造成了整个社会的万马齐喑。

从世界历史来看也是如此。十四世纪以来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运动的兴起,宣告了神学蒙昧主义统治的瓦解和科学时代的来临,于是欧洲进入了一个恩格斯所说的“需要巨人而又产生了巨人”的新时代。这些思想巨人,从但丁到薄伽丘,从达·芬奇到米开朗琪罗,从哥白尼到布鲁诺,从培根到洛克,从笛卡尔到莱布尼茨,从伽利略到牛顿,从康德到黑格尔,从爱因斯坦到霍金,他们有的对自然科学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但更多的是对哲学社会科学贡献了不朽的经典。

历史一再证明:凡是社会的重大转型时期,往往就是哲学社会科学成就辉煌、思想文化大家灿若群星之际。正是这些大师、大家,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出来的信念、价值、理想、情感等等,点燃了智慧和爱的火焰,为人类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养料。在整个人类文化系统中,哲学社会科学处在最高端、最深层的位置,它是维系一个国家的精神血脉,是支撑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讲,与其他的“自信”相比,“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道理就在这里。

广博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和深厚的人文教养,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所需人才的基本要求。一个民族,如果只有经济和科技成就,还不能在世界上真正立足;一个国家在一个时期可以是经济强国,但是如果它文化底蕴不足、理性思维不深、公民修养不够,就会像过眼烟云,最终留不下多少影响。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文化传统的大国,通过“两个一百年”的持续奋斗,中国要成为经济的、科技的、军事的强国已经没有悬念;但我们要成为文化的强国,即为世界文明的宝库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还得付出艰苦的努力。其中的一项十分艰巨、繁重的任务,就是构建中国特色、国际水准、引领世界、与人类共同命运合拍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我们要成为文化的强国,其中的一项十分艰巨、繁重的任务,就是构建中国特色、国际水准、引领世界、与人类共同命运合拍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历史。人类最初需要对自然界进行认识、征服、改造,于是产生和发展起了以揭示自然界因果规律为特征的自然科学。但是,认识、改造自然的活动必须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分工、协作中进行,于是人们建立起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哲学家对这些社会关系进行了解与探究,旨在把握人们的思想、行为、情感、趣味、心理,为认识和改造自然提供各种智力的和文化的氛围与条件,为社会的进步提供经济的、政治的、宗教的、道德的、管理的、审美的等等依据,就形成了哲学社会科学。与伟大的科学家相比,伟大的思想家、理论家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发挥了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作用。纵观中外历史,千百年来曾涌现过数不胜数的思想家和智者,他们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篇章。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一次大的社会变革都是在强有力的思想文化力量的引导下发生的。老子的奇想、孔子的论道、屈原的激愤、司马迁的疾书、董仲舒的谏言、韩愈的关切、朱熹的沉思、王阳明的感悟、顾炎武的疾呼、龚自珍的慨叹等等,所有这些,都已成为时代的标志留在了中国人的记忆中。至于说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变迁,那更是与大思想家的思考与活动直接关联的。反过来讲,历史上凡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行动路线偏了或错了,经济社会及其他事业的发展也就必定滞后、受挫。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晚清的封闭造成了整个社会的万马齐喑。从世界历史来看也是如此。十四世纪以来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运动的兴起,宣告了神学蒙昧主义统治的瓦解和科学时代的来临,于是欧洲进入了一个恩格斯所说的“需要巨人而又产生了巨人”的新时代。这些思想巨人,从但丁到薄伽丘,从达·芬奇到米开朗琪罗,从哥白尼到布鲁诺,从培根到洛克,从笛卡尔到莱布尼茨,从伽利略到牛顿,从康德到黑格尔,从爱因斯坦到霍金,他们有的对自然科学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但更多的是对哲学社会科学贡献了不朽的经典。历史一再证明:凡是社会的重大转型时期,往往就是哲学社会科学成就辉煌、思想文化大家灿若群星之际。正是这些大师、大家,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出来的信念、价值、理想、情感等等,点燃了智慧和爱的火焰,为人类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养料。在整个人类文化系统中,哲学社会科学处在最高端、最深层的位置,它是维系一个国家的精神血脉,是支撑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讲,与其他的“自信”相比,“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道理就在这里。广博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和深厚的人文教养,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所需人才的基本要求。一个民族,如果只有经济和科技成就,还不能在世界上真正立足;一个国家在一个时期可以是经济强国,但是如果它文化底蕴不足、理性思维不深、公民修养不够,就会像过眼烟云,最终留不下多少影响。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文化传统的大国,通过“两个一百年”的持续奋斗,中国要成为经济的、科技的、军事的强国已经没有悬念;但我们要成为文化的强国,即为世界文明的宝库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还得付出艰苦的努力。其中的一项十分艰巨、繁重的任务,就是构建中国特色、国际水准、引领世界、与人类共同命运合拍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文章来源:《自然科学史研究》 网址: http://www.zrkxzzs.cn/qikandaodu/2020/0817/586.html



上一篇:试论“科学主义”的片面及其对人文社会学科的
下一篇:专栏导语

自然科学史研究投稿 | 自然科学史研究编辑部| 自然科学史研究版面费 | 自然科学史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科学史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科学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