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深入认识并理解中国画的本质和自律性

来源:自然科学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张立辰西陆晨霜中国画131cm×66cm 1983年 只有坚持正确的文化立场,才可能正确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画。中国画是以中国文化和哲学为基础,西画是自然科学为基础,由于基础不同,两者在

张立辰西陆晨霜中国画131cm×66cm 1983年 只有坚持正确的文化立场,才可能正确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画。中国画是以中国文化和哲学为基础,西画是自然科学为基础,由于基础不同,两者在艺术精神、造型观念、风格特征、观察方法、表现法则、绘画语言等方面产生很大差异性。要想学好中国画,就必须深入认识和理解中国画的学理本质和它自身内在的规律性。我从以下几方面试做分析: 一、中国画的“中国精神”和“写意精神” 中国画在中国人心目中占据着崇高的地位,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理文思内涵,不仅是纯技术的表现,更是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因而与中国民族精神的三大支柱“儒、释、道”文化树人、治艺相一致。这样的民族文化精神决定了中国画必然既不拘于客观物象,也不限于个体世界,而是在“技进乎道”“技道统一”中,以大道至简的笔墨表现形式完成主体精神的高扬和自由驰骋。因此,中国画很重要的观念就是写意精神,写意精神不仅是中国画的精神,也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这种精神是跟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形从意”“法从意”艺术法则、尊重个体生命和自然生命的哲学精神相统一。 写意精神是中国画的核心精神,中国画不管是工笔还是没骨、小写意、大写意等画法,其本质都是“写意”的,写的是由自然物象到画面意象的象内、象外之意和画家主体的心中之意。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之所以能在绘画语言“笔墨结构”形式中得到具体体现,除了得力于诗画融通的意象境界外,主要来源之一是“书画同源”的艺术观念,具有书写和泻意性的线条、墨法为中国画写意精神的体现提供了神奇的表现手段。 近一百多年来,在改良主义以西画改造中国画观念的影响下,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受到很大的消蚀和破坏,当前有相当多的中国画作品表现出严重的制作化、工艺化、素描化倾向,长此以往,中国画的文化基因和艺术精神必然会变异,真正的中国画也可能会从地球上消失!(当然相信不会消失,因我们相信中国画的民族性和强大深远的生命力。)所以我们要深入理解和领悟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守住中国画的文化精神底线。 二、中国画的“意象造型观” 在造型艺术中,全世界的绘画分两大类:以中国画为代表的东方绘画和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两类各异,潘天寿先生说:“东方绘画之基础,在哲理;西方绘画之基础,在科学;根本处相反之方向,而各有其极则。”因此,中西绘画的极则主要表现在造型观的绝然不同。科学思想决定了西画的写实造型观念,决定了它在断裂式变革中却始终不离其根——写实性;便决定了它对客体写实素描的造型手段,而且是在其艺术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并具有独立训练的意义和可能。中国画传统中从不使用“造型”和“素描”这两个词,因“造型”不能从意象的意匠中独立出来,它只能作为一个要素包涵在中国画体系“技”“道”合一的法统之中。因此,关于中国绘画“意象造型”的理论体系和画学、画技均在中国画的整个道统之中。从《周易》的“象”、老子的“气”“道”“象”、孔子的“绘事后素”、《淮南子》的“神贵于形”、谢赫的“六法论”、顾恺之的“以形写神”的传神论、苏东坡的“始知真放本精微”和“常形”“常理”论一语道破写意神髓,到现代的齐白石的“似与不似”,黄宾虹的“不似致似”,等等,绝妙地阐述了中国画“意象造型”观的深邃之理。中国绘画秉持这种“观念”和规律,实践了几千年,攀登到了世界“造型”艺术的审美最高峰,让国内外外行人望洋兴叹。 张立辰梅雪共春中国画355cm×218cm 2006年 20世纪以来,中国画教育“以西画改造中国画”之风盛行,以写实造型观代替中国画意象观,即以西方素描代替了中国画“技”“道”合一的基本功力训练;在写实状物能力上虽有裨益,但却丢失了独有的笔墨语言的审美含量和表现力,已有偏离中国意象艺术轨道的倾向。加上文化语境逐渐变迁等因素,造成了中国画传承的空前危机。其问题的要害在于:在几十年的教学中,造型观念、造型方法被西画代替的同时,将素描造型训练与中国画的笔墨表现之道严重分离,致使心手不能相应,顾此失彼,导致了不少人拿毛笔、用水墨画素描的后果。 中国画自身的生命力及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决定着它可持续自律发展的无限性和融纳百川的可能性。至于中西绘画之争,当下亦可休矣!过去的一百年中,“改造”与“反改造”的教训及中国画应对的自醒、自律发展的经验亦足矣!如能冷静思考认真总结,遵照潘天寿先生提出的“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论,明确文化立场,“两端深入”(潘公凯);不论是西画的民族化,还是中西融合、“以西润中”(薛永年)或传统出新,在世界文化艺术的互补互用中,保持人类文化文明的高度多元,只要坚持本体艺术之道,并深明“技”必从“道”之理,做好互用因素的艺术语言转化。在这个前提下,不管是“中西融合”“以西润中”“以中国画改造西画”抑或是传统出新,都是可行的,合理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出现中华艺术多元繁荣的新局面。 三、中国画的“笔墨结构” 中国画笔墨结构的基础元素是中国书画的“一笔”功夫。中国书画最基本的“一笔”中包涵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是典型的“中国功夫”。中国书画的“一笔”,讲究要有笔法,有了笔法,意自法生,自然就有了“笔意”,中国画“千状万态,笔简而意足”(欧阳修)。中国画的一点一线、一笔一墨除了有其独立的审美价值外,还有很高的状物功能。笔法、笔意已为中国画的意象状物能力奠定了基础,足以神明地将法、意、形统一于“技”“道”合一的法则之中,成为独特的意象造型体系的构成因素。由于笔法、笔意通神、通道、通造化,物形、物态、物神必在其中。笔法的严正来自哲思、物理,用笔有神、妙、奇、巧之功技,意境深邃,气韵在胸,为意象立,“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隐迹立形,备仪不俗”。这也是中国画“不似致似”(黄宾虹)的法理。中国画在一笔一墨中、一点一线的笔法笔意的基础上,要写出具体物象的本质结构、神情气度和形、质、动的必要因素,这就是中国画的艺术观及“造型”观。一笔一墨形态中的文化内涵,即为中国画的哲思文理之道。所以,中国画从境界到艺术语言的一笔一墨皆蕴含着中国文化的特质和中国画的意象精神,一笔一墨皆是学问修养,此为中国画之独到,其他画种未涉足之领域。另外,从一笔一墨中可以看到画家的个性、胸襟。说起个性,人人都有,但将个性融入自己的艺术之中,在一笔一墨中表现出来是极难的事情,个性既要鲜明、本真,格调高雅,不要故作姿态,并能将它寓于民族性、现代性和本体艺术的特征之中,方可成功;获得个性与艺匠的融通,达到出神入化之境。正是中国画意象和写意中强调的“内美”特质,是世界绘画的审美极致,体现了它的民族性、独特性和现代意义的世界性。 ↑张立辰/翠黛沐雨中国画31cm×61cm2006年 张立辰/草莓中国画29cm×61cm2001年↑ ↓张立辰/常吃不常画中国画29cm×年 ↑张立辰/竹藏风雨宣纸水墨240cm×519cm2005年 ↓张立辰/碧叶跳珠夹江宣彩墨68cm×138cm2006年 什么是“笔墨结构”?有了最高质量和最大含量的“一笔”,以形态丰富各异的一笔一墨为因子,通过它在特定环境和画面的题材、主题、造境、章法、布局等中的衔接、对比、转换与渗透及笔墨的复加、冲、破与黑白、虚实的合成有机的排列组合,形成一定的韵律和节奏,构成完美的“意象造型”,包括空间在内的虚实境界,加上题跋钤印,从而表现出具有一定审美意义的生命运动与画家艺匠、气质鲜明个性及艺术品格的完整画“体”——画面从局部到整体,从形象到空间的整体笔墨结构。对创作而言,是审美主题的物化,同时也成为欣赏者汲取中国画作品内在精神的物质媒介,亦为鉴定、批评作品真赝高低的首要因素。所谓“笔墨结构”,其内在结构的理法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表现物象结构,依据物理的形、质、动概括出来的点、线形态在自然生长规律(即常形常理)的制约下进行组合;二是笔法、笔意在运动间与表现画体意象统一中的衔接、对比、转换、渗透和行气的节奏韵律,并与主题精神结合形成的笔墨组合形式(依据中国审美对自然和技法的超越)。以上两个方面的结构特征在形与神、理与法、技与道的高度结合完美统一下,形成了中国画极为丰富、极高表现力的笔墨结构乃至艺术程式。 说起“程式”,中国艺术多具程式。中国画、戏曲、诗词包括许多民间技艺,中国人玩什么都玩得很精,均有高度程式。我认为凡艺术发展到一定高度才形成程式,程式是法之根,代表着艺术体系、规律的成熟与完善,代表着这一艺术的高级性和经典性。我们从事中国画的学习与创作就必须通过程式去寻找艺术规律,既由“度物得道”,再“度法思道”,又由“道”进“技”,“技”“道”统一。 张立辰/秋荷宣纸彩墨209cm×年 四、中国画的“黑白韬略”和“开合战略” 在中国画的笔墨结构中,有完成意象形象的笔墨点线组合,更有表现整体布局的黑白、空间、虚实、呼应成章的集团式笔墨组合结构。运笔运墨时笔笔的起收方向与动态必须依照画面气脉主线起、承、转、合的战略部署去排列组构,即可完成画面内外整体格局,使其真体内充并溢于画外。这正是创作欣赏中国画的最终意旨。中国画的“黑白韬略”来自于传统哲学的阴阳、黑白观念,老子的“知白守黑”,成为画中布黑用白的法则,因此发展了中国绘画的多种对比关系。黑白就成了中国画审美主体之一。画画在画什么?可以说“画黑白”。在黑白对比、黑白塑形中,空白本身就有形,并分虚实,同时又决定着画体的捭阖造型,其中空白的实虚也是关键,实空白决定气象的形体分割,即大小分合;虚空白决定形体的虚实、空灵、厚度和丰富性。同时,空白还关系到画内画外气量的吞吐,从而满足我们对画体的气格与审美需求。 中国画的不写实,意象表现中往往讲“画意不画形”“画气不画形”“舍形而悦影”“形神兼备”等。画中形、神、意、气全在画“体”之中,“体”又重在气、势、力凝聚而成的气势线,在画内外跌宕、起伏的起、承、转、合的大小开合的关系之中。因此,中国画极重视的气韵、气骨、气格及神逸之境的呈现,完全依赖画家如老将搴旗,胸有成竹地布施黑白、开合战署中挥运笔墨结构军团去完成画体艺术表现。 在以上所提的几点中,“笔墨结构”观念是理解和学习中国画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把握了这一点,才可能真正把握中国画的本质。中国画的这些特质和内在规律都是由其文化哲学根基所决定的,同时这些特质也决定了中国画教学和传承必须与此相一致;在这些基本精神和本质规律的指导下开展临摹、写生和创作“三位一体”的教学活动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不但会收效甚微,甚至会南辕北辙。扩展开来说,中国画的鉴赏、鉴定、传播交流等活动都应以此观念为指导。 (本文由贺文龙博士据2016年10月电视台《书画频道》举办的《张立辰中国写意画高级研修班》系列讲座授课记录整理并节选以上内容,经本人审阅。) 张立辰西陆晨霜中国画131cm×66cm 1983年 只有坚持正确的文化立场,才可能正确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画。中国画是以中国文化和哲学为基础,西画是自然科学为基础,由于基础不同,两者在艺术精神、造型观念、风格特征、观察方法、表现法则、绘画语言等方面产生很大差异性。要想学好中国画,就必须深入认识和理解中国画的学理本质和它自身内在的规律性。我从以下几方面试做分析: 一、中国画的“中国精神”和“写意精神” 中国画在中国人心目中占据着崇高的地位,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理文思内涵,不仅是纯技术的表现,更是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因而与中国民族精神的三大支柱“儒、释、道”文化树人、治艺相一致。这样的民族文化精神决定了中国画必然既不拘于客观物象,也不限于个体世界,而是在“技进乎道”“技道统一”中,以大道至简的笔墨表现形式完成主体精神的高扬和自由驰骋。因此,中国画很重要的观念就是写意精神,写意精神不仅是中国画的精神,也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这种精神是跟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形从意”“法从意”艺术法则、尊重个体生命和自然生命的哲学精神相统一。 写意精神是中国画的核心精神,中国画不管是工笔还是没骨、小写意、大写意等画法,其本质都是“写意”的,写的是由自然物象到画面意象的象内、象外之意和画家主体的心中之意。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之所以能在绘画语言“笔墨结构”形式中得到具体体现,除了得力于诗画融通的意象境界外,主要来源之一是“书画同源”的艺术观念,具有书写和泻意性的线条、墨法为中国画写意精神的体现提供了神奇的表现手段。 近一百多年来,在改良主义以西画改造中国画观念的影响下,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受到很大的消蚀和破坏,当前有相当多的中国画作品表现出严重的制作化、工艺化、素描化倾向,长此以往,中国画的文化基因和艺术精神必然会变异,真正的中国画也可能会从地球上消失!(当然相信不会消失,因我们相信中国画的民族性和强大深远的生命力。)所以我们要深入理解和领悟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守住中国画的文化精神底线。 二、中国画的“意象造型观” 在造型艺术中,全世界的绘画分两大类:以中国画为代表的东方绘画和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两类各异,潘天寿先生说:“东方绘画之基础,在哲理;西方绘画之基础,在科学;根本处相反之方向,而各有其极则。”因此,中西绘画的极则主要表现在造型观的绝然不同。科学思想决定了西画的写实造型观念,决定了它在断裂式变革中却始终不离其根——写实性;便决定了它对客体写实素描的造型手段,而且是在其艺术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并具有独立训练的意义和可能。中国画传统中从不使用“造型”和“素描”这两个词,因“造型”不能从意象的意匠中独立出来,它只能作为一个要素包涵在中国画体系“技”“道”合一的法统之中。因此,关于中国绘画“意象造型”的理论体系和画学、画技均在中国画的整个道统之中。从《周易》的“象”、老子的“气”“道”“象”、孔子的“绘事后素”、《淮南子》的“神贵于形”、谢赫的“六法论”、顾恺之的“以形写神”的传神论、苏东坡的“始知真放本精微”和“常形”“常理”论一语道破写意神髓,到现代的齐白石的“似与不似”,黄宾虹的“不似致似”,等等,绝妙地阐述了中国画“意象造型”观的深邃之理。中国绘画秉持这种“观念”和规律,实践了几千年,攀登到了世界“造型”艺术的审美最高峰,让国内外外行人望洋兴叹。 张立辰梅雪共春中国画355cm×218cm 2006年 20世纪以来,中国画教育“以西画改造中国画”之风盛行,以写实造型观代替中国画意象观,即以西方素描代替了中国画“技”“道”合一的基本功力训练;在写实状物能力上虽有裨益,但却丢失了独有的笔墨语言的审美含量和表现力,已有偏离中国意象艺术轨道的倾向。加上文化语境逐渐变迁等因素,造成了中国画传承的空前危机。其问题的要害在于:在几十年的教学中,造型观念、造型方法被西画代替的同时,将素描造型训练与中国画的笔墨表现之道严重分离,致使心手不能相应,顾此失彼,导致了不少人拿毛笔、用水墨画素描的后果。 中国画自身的生命力及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决定着它可持续自律发展的无限性和融纳百川的可能性。至于中西绘画之争,当下亦可休矣!过去的一百年中,“改造”与“反改造”的教训及中国画应对的自醒、自律发展的经验亦足矣!如能冷静思考认真总结,遵照潘天寿先生提出的“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论,明确文化立场,“两端深入”(潘公凯);不论是西画的民族化,还是中西融合、“以西润中”(薛永年)或传统出新,在世界文化艺术的互补互用中,保持人类文化文明的高度多元,只要坚持本体艺术之道,并深明“技”必从“道”之理,做好互用因素的艺术语言转化。在这个前提下,不管是“中西融合”“以西润中”“以中国画改造西画”抑或是传统出新,都是可行的,合理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出现中华艺术多元繁荣的新局面。 三、中国画的“笔墨结构” 中国画笔墨结构的基础元素是中国书画的“一笔”功夫。中国书画最基本的“一笔”中包涵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是典型的“中国功夫”。中国书画的“一笔”,讲究要有笔法,有了笔法,意自法生,自然就有了“笔意”,中国画“千状万态,笔简而意足”(欧阳修)。中国画的一点一线、一笔一墨除了有其独立的审美价值外,还有很高的状物功能。笔法、笔意已为中国画的意象状物能力奠定了基础,足以神明地将法、意、形统一于“技”“道”合一的法则之中,成为独特的意象造型体系的构成因素。由于笔法、笔意通神、通道、通造化,物形、物态、物神必在其中。笔法的严正来自哲思、物理,用笔有神、妙、奇、巧之功技,意境深邃,气韵在胸,为意象立,“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隐迹立形,备仪不俗”。这也是中国画“不似致似”(黄宾虹)的法理。中国画在一笔一墨中、一点一线的笔法笔意的基础上,要写出具体物象的本质结构、神情气度和形、质、动的必要因素,这就是中国画的艺术观及“造型”观。一笔一墨形态中的文化内涵,即为中国画的哲思文理之道。所以,中国画从境界到艺术语言的一笔一墨皆蕴含着中国文化的特质和中国画的意象精神,一笔一墨皆是学问修养,此为中国画之独到,其他画种未涉足之领域。另外,从一笔一墨中可以看到画家的个性、胸襟。说起个性,人人都有,但将个性融入自己的艺术之中,在一笔一墨中表现出来是极难的事情,个性既要鲜明、本真,格调高雅,不要故作姿态,并能将它寓于民族性、现代性和本体艺术的特征之中,方可成功;获得个性与艺匠的融通,达到出神入化之境。正是中国画意象和写意中强调的“内美”特质,是世界绘画的审美极致,体现了它的民族性、独特性和现代意义的世界性。 ↑张立辰/翠黛沐雨中国画31cm×61cm2006年 张立辰/草莓中国画29cm×61cm2001年↑ ↓张立辰/常吃不常画中国画29cm×年 ↑张立辰/竹藏风雨宣纸水墨240cm×519cm2005年 ↓张立辰/碧叶跳珠夹江宣彩墨68cm×138cm2006年 什么是“笔墨结构”?有了最高质量和最大含量的“一笔”,以形态丰富各异的一笔一墨为因子,通过它在特定环境和画面的题材、主题、造境、章法、布局等中的衔接、对比、转换与渗透及笔墨的复加、冲、破与黑白、虚实的合成有机的排列组合,形成一定的韵律和节奏,构成完美的“意象造型”,包括空间在内的虚实境界,加上题跋钤印,从而表现出具有一定审美意义的生命运动与画家艺匠、气质鲜明个性及艺术品格的完整画“体”——画面从局部到整体,从形象到空间的整体笔墨结构。对创作而言,是审美主题的物化,同时也成为欣赏者汲取中国画作品内在精神的物质媒介,亦为鉴定、批评作品真赝高低的首要因素。所谓“笔墨结构”,其内在结构的理法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表现物象结构,依据物理的形、质、动概括出来的点、线形态在自然生长规律(即常形常理)的制约下进行组合;二是笔法、笔意在运动间与表现画体意象统一中的衔接、对比、转换、渗透和行气的节奏韵律,并与主题精神结合形成的笔墨组合形式(依据中国审美对自然和技法的超越)。以上两个方面的结构特征在形与神、理与法、技与道的高度结合完美统一下,形成了中国画极为丰富、极高表现力的笔墨结构乃至艺术程式。 说起“程式”,中国艺术多具程式。中国画、戏曲、诗词包括许多民间技艺,中国人玩什么都玩得很精,均有高度程式。我认为凡艺术发展到一定高度才形成程式,程式是法之根,代表着艺术体系、规律的成熟与完善,代表着这一艺术的高级性和经典性。我们从事中国画的学习与创作就必须通过程式去寻找艺术规律,既由“度物得道”,再“度法思道”,又由“道”进“技”,“技”“道”统一。 张立辰/秋荷宣纸彩墨209cm×年 四、中国画的“黑白韬略”和“开合战略” 在中国画的笔墨结构中,有完成意象形象的笔墨点线组合,更有表现整体布局的黑白、空间、虚实、呼应成章的集团式笔墨组合结构。运笔运墨时笔笔的起收方向与动态必须依照画面气脉主线起、承、转、合的战略部署去排列组构,即可完成画面内外整体格局,使其真体内充并溢于画外。这正是创作欣赏中国画的最终意旨。中国画的“黑白韬略”来自于传统哲学的阴阳、黑白观念,老子的“知白守黑”,成为画中布黑用白的法则,因此发展了中国绘画的多种对比关系。黑白就成了中国画审美主体之一。画画在画什么?可以说“画黑白”。在黑白对比、黑白塑形中,空白本身就有形,并分虚实,同时又决定着画体的捭阖造型,其中空白的实虚也是关键,实空白决定气象的形体分割,即大小分合;虚空白决定形体的虚实、空灵、厚度和丰富性。同时,空白还关系到画内画外气量的吞吐,从而满足我们对画体的气格与审美需求。 中国画的不写实,意象表现中往往讲“画意不画形”“画气不画形”“舍形而悦影”“形神兼备”等。画中形、神、意、气全在画“体”之中,“体”又重在气、势、力凝聚而成的气势线,在画内外跌宕、起伏的起、承、转、合的大小开合的关系之中。因此,中国画极重视的气韵、气骨、气格及神逸之境的呈现,完全依赖画家如老将搴旗,胸有成竹地布施黑白、开合战署中挥运笔墨结构军团去完成画体艺术表现。 在以上所提的几点中,“笔墨结构”观念是理解和学习中国画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把握了这一点,才可能真正把握中国画的本质。中国画的这些特质和内在规律都是由其文化哲学根基所决定的,同时这些特质也决定了中国画教学和传承必须与此相一致;在这些基本精神和本质规律的指导下开展临摹、写生和创作“三位一体”的教学活动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不但会收效甚微,甚至会南辕北辙。扩展开来说,中国画的鉴赏、鉴定、传播交流等活动都应以此观念为指导。 (本文由贺文龙博士据2016年10月电视台《书画频道》举办的《张立辰中国写意画高级研修班》系列讲座授课记录整理并节选以上内容,经本人审阅。)

文章来源:《自然科学史研究》 网址: http://www.zrkxzzs.cn/qikandaodu/2020/0809/533.html



上一篇:舞蹈身体语言学的学科定位
下一篇:论艺术教育中科学与艺术之结合

自然科学史研究投稿 | 自然科学史研究编辑部| 自然科学史研究版面费 | 自然科学史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科学史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科学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